周三傍晚六點十五分,程遠站在了墨香書局斑駁的招牌下。這家藏在寫字樓陰影裡的舊書店,門臉窄得像個誤入現代社會的古人。櫥窗裡擺著泛黃的《辭海》和缺角的硯台,玻璃上貼著"二樓讀書會"的手寫告示,墨跡暈染得像滴落的雨點。
程遠推門時,銅鈴發出嘶啞的聲響,像是多年未被喚醒。店內光線昏暗,書架間飄浮著細小的塵埃,在夕陽中如同遊動的金色微生物。櫃台後坐著個戴圓框眼鏡的老人,正用絨布擦拭一本線裝書,聽到鈴聲頭也不抬:"二樓左轉。"
木樓梯吱呀作響,每一步都像踩在曆史的脊梁上。二樓比想象中寬敞,二十多平米的空間裡擺著十幾把各式各樣的椅子——藤編的、木質的、甚至還有兩張小學生課椅。最裡側的牆上掛著幅水墨《道德經》局部,筆法遒勁如老鬆。
李靜鬆正在窗邊泡茶,天光將他白發染成淡金色。今天他穿了件靛青色的中式立領襯衫,袖口磨得發白卻漿洗得挺括。房間裡已經有七八個人,年齡各異,有個穿漢服的女生正在筆記本上畫著什麼,筆尖摩擦紙麵的沙沙聲像春蠶食葉。
"來得正好。"李靜鬆向程遠招手,"今天講《莊子·齊物論》。"他遞來的茶杯是粗陶質地,杯壁厚實,握在手裡像捧著一抔溫熱的泥土。
程遠在靠窗的藤椅上坐下,發現窗台上擺著個小香爐,一縷青煙筆直上升,在觸及天花板前悄然消散。他忽然想起公司會議室裡那些刺鼻的電子香薰,號稱能"激發創造力",聞起來卻像廉價的化學糖果。
"今日問題何在?"李靜鬆環視眾人,目光在程遠身上多停留了一秒。窗外暮色漸沉,城市的霓虹開始蘇醒,燈光透過老式窗欞,在地上投下幾何形的光斑
穿漢服的女生舉手:"李老師,"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怎麼理解?我總覺得太玄妙。"她腕間的銀鐲隨著動作輕響,像是山澗的滴水聲。
老人沒有直接回答。他走到牆邊關了燈,房間立刻陷入昏暗,隻剩窗外閃爍的霓虹。在眾人疑惑的低呼中,他劃亮一根火柴,火焰在他掌心跳躍:"現在,告訴我你們看見了什麼?"
"火!"有人脫口而出。
李靜鬆將火柴靠近《道德經》掛畫,火光映照下,墨跡的飛白處竟顯出細密的金絲:"現在呢?"
"字畫和火。"程遠說。火焰的陰影在老人臉上跳動,讓他看起來像尊古老的青銅雕像。
"再仔細看。"老人手腕輕轉,火光突然照亮了漢服女生驚詫的臉,她手中的筆記本,以及每個人眼中跳動的光點。
"我明白了!"一個戴棒球帽的男生拍腿,"您是說萬物本質相通?"
火柴燃儘,李靜鬆重新開燈。光明回歸的瞬間,程遠發現所有人臉上都帶著某種頓悟的微光。"一指非天地,卻能指向天地;一馬非萬物,卻能象征萬物。"老人回到茶席前,"執著於名相,便如盲人摸象。"
程遠想起上周的客戶會議。市場部總監堅持要用"z世代千禧人群"這類標簽,而實際調研顯示,這些年輕人既渴望個性又害怕孤獨,既追求刺激又向往安寧——就像他辦公室裡的每個同事,包括總板著臉的王總。
"程遠,"李靜鬆突然點名,"廣告業應該最懂貼標簽的藝術,你怎麼看?"
全屋目光聚焦過來,程遠感到耳根發熱。他摩挲著粗陶茶杯,凹凸的紋路讓他想起父親長滿老繭的手掌。"我們給產品貼標簽,給人貼標簽,最後連自己都活成了標簽。"茶水映出他晃動的倒影,"但真正的創意...往往發生在撕掉標簽的瞬間。"
房間裡靜得能聽見香爐裡灰燼塌落的聲音。李靜鬆眼中閃過一絲讚許,他舉起茶壺續水,水流聲在寂靜中格外清亮:"善。"
讀書會持續到九點半。結束時,程遠幫忙收拾茶杯,發現每個杯底都留著不同的茶漬圖案——有的像山脈,有的像流雲,他手中的這隻則像棵枝葉扶疏的樹。
"留下喝杯茶再走?"等其他人都離開後,李靜鬆從書架深處取出個紫檀木盒。開盒的瞬間,幽香浮動,像是整片森林被壓縮在了方寸之間。
"這是..."
"武夷山母樹大紅袍,去年隻得了二兩。"老人用竹匙取茶的動作像在進行某種儀式,"適合聊些重要的事。"
程遠心頭一跳。窗外的霓虹燈變換著顏色,將老人的白發染成紫又化作藍。茶湯橙紅透亮,入口時的岩韻像道閃電劈開味蕾,回甘則綿長得如同山穀回聲。
"你進步很快。"李靜鬆突然說,"但還不夠。"
"請老師指點。"程遠不自覺用了敬語。茶水滾過喉嚨,胸腔裡騰起一股暖流。
老人從木盒夾層取出張照片。畫麵上是年輕時的他站在某座道觀前,身旁有位長須老道,兩人中間擺著局殘棋。"這是我師父清微真人。他教我下棋時說:"看三步,想十步,但落子時隻需專注當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程遠仔細端詳照片。老道的手指正點在某顆黑子上,棋盤上的局勢看似死局,卻暗藏生機。"您是說...我太著急了?"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李靜鬆收起照片,"你現在就像剛學會遊泳的人,急著要橫渡長江。"他指了指程遠放在桌上的手機,屏幕正亮起郵件提醒,"比如這個。"
程遠劃開屏幕,是王總發來的緊急任務:某國際化妝品品牌突然要換廣告公司,明早比稿。"他們想要顛覆性的創意!"郵件裡三個感歎號像三把匕首。
"您怎麼知道..."
"你接電話時的表情。"老人往茶壺裡注水,"像被迫吞了隻活青蛙。"
程遠苦笑。這個法國客戶以善變著稱,上次合作時改了二十七稿,最後用了初稿。"我可能需要提前告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