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頭蹲在織機前,手裡的青銅梭子突然"錚"地一聲顫鳴。這是民國時期傳下來的"天工梭",但凡遇到珍稀織物就會這樣報信。他往織機上灑了滴晨露,露珠竟然在經線上凝成個"織"字——剛修複的元代紡織機,正在織出遇水顯字的奇絹。
1.古技重現記
這台元織機可了不得。上月清理黃河故道,挖出個柏木織機,機身上還纏著未織完的絹料。省紡織研究所的專家說,蠶絲蛋白活性完好,就像昨天才繅絲的一樣。最神的是織機上的"水文絹"殘片,遇水就顯出八思巴文字。
我用銀針挑了根絲線,在燭火下竟映出七彩光。老周頭摸出羅盤往織機上一貼,指針轉得像紡錘:"天孫娘娘顯靈呢!"後來電子顯微鏡顯示,這些絲線表麵有納米級刻痕,遇水會產生光學衍射。
2.辨織三絕技
老周頭教我看織的門道:
"一看絹紋,好絹紋如流水,次品紋似斷麻;二聽機杼,巧手聲似雨打芭蕉,生手響如老牛拉車;三摸絹麵,順經撫知密度,逆緯摸曉工藝。"
說著他踩動踏板,織梭突然自己飛起來。那些絲線在空中組成幅《耕織圖》,跟元代農書插圖一模一樣。最絕的是圖中織女的發簪,正是我們村娘娘廟供的那支。
3.科學解謎錄
材料學院派來檢測團隊:
拉曼光譜檢出特殊絲膠塗層
原子力顯微鏡發現經緯線微米級凹凸
同位素分析顯示蠶絲產自元代山東
流體實驗證實水文顯字原理
"這哪是普通紡織,"材料學教授推著眼鏡說,"絲線表麵形成光子晶體結構。"但老周頭賭咒發誓,他子時看見織機自己動了。
4.古法今用篇
我們按元代工藝複原織造:
用黃河水浸泡絲線增加纖維活性)
檀木機架配青銅梭減少靜電乾擾)
按《農桑輯要》調整經緯密度
以二十四節氣安排染坊工作
第一匹"水文絹"織出來時,浸水顯出《蠶書》全文。蘇州絲綢博物館檢測發現,這種絹帛透氣性是現代工藝的2.3倍。
5.突發異變錄
第七天夜半,織機突然自動運轉。老周頭往經線上抹了滴犀角露,那些絲線泛出藍光。我們大著膽子湊近看,機杼間竟坐著個盤髻婦人,正在理絲——可燈花一爆,人影就散了。
第二天驗絹時,布料在晨光下顯出掌紋。老周頭說這是"天孫絹",後來用三維掃描,發現絲線密度形成生物特征圖像。
6.實用技術帖
結合古法創新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