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長安城一處老宅院裡遇見鏡師的。
那是個霜降時節的深夜,我循著銅鏡反射的月光,穿過幽深的回廊,來到這間掛著"明鏡高懸"匾額的廂房。推門進去,滿室清輝浮動中,一位白發老者正用麂皮擦拭一麵青銅古鏡。月光透過窗欞,在他手中的鏡麵上折射出七彩光暈。
"來得正好,"他頭也不抬,"照照這麵鏡。"
遞來的銅鏡形如滿月,鏡背鑄著繁複的雲雷紋,鏡麵卻光可鑒人,竟能照見發絲。
"這是"心鏡"的老銅,"鏡師終於抬頭,銀須上沾著綠鏽,"在漢墓裡埋了千年,吸足了日月精華。"
就這樣,我開始了在鏡閣的學藝。第一天,他就教我辨識"鏡魄"的奧秘:
"青銅要選商周的,帶著王氣;錫鏡得取唐代的,含著月光;這麵..."他掀開黃綾,露出麵泛著藍光的琉璃鏡,"是摻了隕星粉的"照骨鏡",能映出五臟六腑。"
最令我震撼的是鏡師的"聽銅"絕技。磨鏡時,他能根據摩擦聲判斷銅質。有次他突然停手,說鏡中有"龍氣",後來果然發現鏡背暗藏龍形紋路。
"銅有七精,"鏡師撫摸著鏡坯,"這麵要取的是"明"精。"
三天後,我有幸參與了"開光"工序。鏡師用特製的玄石,沿著鏡緣緩緩打磨。他說每磨都要"順銅性",不能急躁,否則會傷鏡魂。
"看這處水銀,"他指著鏡麵的鍍層,"像不像銀河?"
拋光時刻最為玄妙。鏡師不用砂紙,而是取深潭底的"龍涎沙"。他的手法會隨著光線變化,每道磨痕都暗合星象軌跡。
"這處雲紋,"他指著鏡背的圖案,"要順著銅脈走。"
中秋那夜,鏡師帶我去了趟未央宮遺址。我們在殘垣間收集一種特殊的"宮牆土",用來製作鏡匣。他說這是當年方士鑄鏡的秘料,能讓鏡光穿越時空。
"嘗嘗這撮土,"他將紅土放在我舌尖,"是不是鹹中帶甜?"
回到鏡閣,鏡師演示了"養鏡"的古法。新磨的銅鏡要懸在特製的沉香木架上,每日以不同時辰的陽光照射。他說這是"接天光",讓鏡麵記住日月軌跡。
"聽,"他突然示意我貼近鏡架,"銅鏡在低語。"
果然,寂靜中傳來細微的"嗡嗡"聲,像是遠古的鐘磬。
一個月後,我見證了"鏡影"奇觀。鏡師取出一麵傳了八十年的古鏡,映照人臉時,竟能照見前世影像。更神奇的是,鏡麵會隨月相變化明暗。
"這鏡會認主,"鏡師輕撫鏡緣上的銘文,"外人用它,影像就模糊。"
現在我的妝台上珍藏著鏡師贈的幾麵鏡寶:
麵日常用的"秋水"鏡
麵可辟邪的"秦宮"鏡
套"二十八宿"鏡架
塊未磨的"心鏡"銅坯
上周朋友心神恍惚,我借他鏡師的秋水鏡照了三日。歸還時他說,竟看清了心中迷霧。我告訴他,這就是古鏡的神奇——在一麵銅鑒中照見本來麵目。
臨彆時,鏡師送我麵未開的青銅鏡,形如滿月。
"記住,"他沾滿銅綠的手指輕點我眉心,"磨鏡要三分工,七分心;照鏡要三分光,七分神。"
如今每當我對鏡理妝,總會想起鏡師在月光下專注磨鏡的模樣。也許,這就是鏡道最深的奧秘——在一映一照間明心見性,在清光如水時照見本來。
喜歡上善若水,尋安請大家收藏:()上善若水,尋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