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後,藥膳館的生意愈發紅火。非遺傳承人的名號加上程明的網絡宣傳,讓小店成了成都的"打卡地標"之一。
這天早晨,我剛打開店門,就看到一位穿著考究的中年女士站在門外。她約莫五十出頭,一頭利落的短發,手腕上的玉鐲在晨光中泛著溫潤的光澤。
"程師傅,久仰大名。"她遞上一張燙金名片,"我是"蜀香園"餐飲集團的董事長李蓉。"
我接過名片,心中一驚。"蜀香園"是西南地區最大的餐飲連鎖企業,旗下有數十家高檔餐廳。
李蓉環顧我們簡陋的小店,開門見山:"程師傅,我想投資您的藥膳品牌,打造全國連鎖。"
"連鎖?"我下意識搖頭,"藥膳講究因人施膳,連鎖經營恐怕..."
"您先彆急著拒絕。"李蓉微笑著打斷我,"我們不做標準化快餐,而是打造高端養生會所。每家店都配備專業中醫師,根據顧客體質推薦藥膳。"
她從公文包裡取出一份厚厚的企劃書,封麵上印著"青城藥膳"四個燙金大字。翻開內頁,是詳細的商業計劃:三年內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開設二十家分店,每家投資五百萬;建立中央廚房,由我監督藥膳核心配方;利潤分成三七開,我占三成。
"按保守估計,"李蓉指著財務報表說,"您每年至少能分到一千五百萬。"
這個數字讓我和林素都倒吸一口涼氣。一千五百萬,是我們這個小店幾輩子都賺不到的數目。
"這..."林素聲音有些發抖,"程遠..."
我沒有立即回答,而是走到藥櫃前,輕輕撫摸著師父傳給我的銅藥鏟。鏟麵已經被藥材磨得發亮,上麵刻著的"道法自然"四個字依然清晰可見。
"李總,"我最終開口,"感謝您的厚愛。但藥膳之道,貴在心傳。同樣的配方,不同的人做出來,效果可能天差地彆。連鎖經營,恐怕難以保證品質。"
李蓉不以為然地笑了:"程師傅多慮了。我們會嚴格培訓廚師,您每月去各店指導一次就行。"她頓了頓,"何況,您就不想讓藥膳走向全國嗎?"
這句話戳中了我的軟肋。傳播藥膳文化,一直是我的心願。
"給我們三天時間考慮。"林素見我猶豫,適時插話。
送走李蓉,店裡陷入了沉默。林素翻看著企劃書,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程明放學回來聽說後,也激動不已:"爸!這是天大的機會啊!"
"你覺得該接受?"我問兒子。
"當然!"程明手舞足蹈,"想想看,全國各地的病人都能吃到正宗的青城藥膳,多好啊!"
我望向窗外的梧桐樹,新芽初綻。商業擴張確實能讓更多人接觸藥膳,但連鎖經營真的能保持本真嗎?
夜深人靜時,我翻開《青城藥膳錄》,重讀師父的教誨:"藥膳如醫,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寧可少而精,勿要多而濫。"
第二天一早,我做了一個決定——實地考察"蜀香園"的運營情況。李蓉很爽快地安排了參觀,派專車接我們去了他們在成都最高端的門店。
餐廳位於五星級酒店內,裝修奢華,服務員個個訓練有素。廚房設備先進,食材考究。但當我提出要看藥膳製作過程時,廚師長卻支支吾吾,最後端出的"四神湯"明顯火候不足,藥材也沒有充分煎透。
"這是按照程師傅的配方做的,"廚師長辯解道,"可能差了點味道..."
我搖搖頭:"不是味道的問題。四神湯要三煎三濾,你們隻煎了一次。茯苓和芡實的藥性根本沒有完全釋放。"
回程的車上,林素和程明都沉默了。實地考察證實了我的擔憂——再好的商業計劃,執行不到位也是枉然。
"我有個想法,"程明突然說,"既然他們做不好,我們為什麼不自己開分店?從小做起,慢慢擴張。"
"哪有那麼容易?"林素歎氣,"選址、裝修、招人、管理...我們哪有這個精力和資金?"
我看著窗外飛馳而過的城市景觀,突然意識到:或許,藥膳的傳播不一定要靠實體擴張。
"明兒,"我轉向兒子,"你上次說,想做個藥膳app?"
程明眼睛一亮:"對啊!我們可以把基礎藥膳配方和製作視頻放上去,免費供人學習。想深入學習的人,可以報名線下課程。"
"這個主意好!"林素也興奮起來,"既傳播了藥膳文化,又不會降低品質標準。"
三天後,我們婉拒了李蓉的合作邀請,但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由"蜀香園"讚助開發"青城藥膳"app,我們提供內容和技術指導。李蓉雖然失望,但也認可了這個折中方案。
就在app開發緊鑼密鼓進行時,一個意外的消息打破了平靜——藥膳館所在的街區被列入了舊城改造範圍,半年內要拆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