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讓身為十常侍之首,當漢靈帝重病之時,王美人與何皇後圍繞立儲之爭,雙方鬥的水火不容。
張讓為了維持在新朝地位,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選擇了投效劉協之母王美人,隻因為漢靈帝見劉協聰敏多智,而且沒有何家那般強大外戚。
在外界看來,劉宏在立儲之事情上搖擺不定,可作為其貼上宦官,可是洞若觀火。
想要在五步一陷阱,十步一陰謀,詭譎多變的後宮生存,察言觀色。
作為牆頭草,那邊風吹那邊到,可是最為基礎生存技能。
蹇碩為上軍校尉禁軍統領,,但他早就與何進共謀,企圖扶持劉辯繼位,河間蹇家也大力支持董卓討伐賊寇。
至此,朝廷上麵分為了兩大陣營,十常侍間也主動站好了位置,如此打壓外戚的大好時機,張讓必然要挺身而出。
朝堂鬥爭始終秉持一個原則,那就是因時製宜,因勢而導,沒有永恒敵人,隻有永恒的利益追求,這就是政治。
殘酷權利鬥爭,沒有人可以說是無辜的,也沒有人可以避免。
因為它涉及權力的重新分配,中央官職本就隻有那麼多,每一步都是踩著敵人鮮血前進。
可以說,在朝堂為官,在這樣的權利框架下,所有由於各種罪名而被絞殺之人,沒有一個是無辜的,完全是自作自受。
雙方都言之有理,劉宏一時間也拿不定主意,他一個眼神投向一旁的張讓。
對方心領神會,先是輕咳一聲,然後向漢靈帝行禮,
“陛下,盧植大人麾下雖然都是朝廷精銳,可麵對賊軍十幾萬人圍攻,雙方兵力懸殊,敵眾我寡之下,仍然死戰不退。
最後在走投無路之下,為了避免殘餘將士無辜犧牲,臣以為盧植大人完全是儘力了。
董卓用兵七萬,即便距離稍近,但也鞭長莫及,冒然進入隻會徒增傷亡,保存兵力也情有可原。
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
董卓確確實實違抗軍令,漢軍被敵軍剿滅也成為了事實。
考慮到統兵在外抵抗叛軍,建議將功贖罪,把兵權移交給皇甫將軍。
然後下令漢軍全力圍攻武臨,剿除賊首,此戰毫無懸念了。”
說完後,張讓故作謙虛彎腰行禮,暗中用眼神瞥了滿臉怒氣的何進,對方同樣用凶狠的目光瞪著他。
劉宏滿意的點了點頭,對於此計策很是滿意,既能夠剝奪董卓兵權,又能暫緩將領問責之事。
戰後可以全部以作戰不力治罪,省去了朝廷一大筆開支,也能防止世家因為軍功而截取更高權職。
百官對此計是一萬個讚同,此刻的劉宏怒氣完全消散,朝中不需要人為戰敗負責,屬於是皆大歡喜。
當然,何進與漢靈帝導致成為唯一輸家。
朝廷最後的精銳全軍覆沒,董卓也失去了大軍指揮權,還無緣無故背負了戰敗罪名。
若是他知道何進如此軟弱無能,不知道會不會後悔投效外戚。
但是,這道命令恐怕永遠都無法執行,因為武臨早就以張寧名義,傳信給張曼成、白繞、管亥等黃巾軍渠帥。
對於冒然駐軍巨鹿的董卓,悄然進行了圍困,這七萬漢軍注定成為黃巾軍盤中之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