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山一口氣寫了10首詩。
除了《一代人》《回答》《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之外,他又寫了《麵朝大海,春暖花開》《光的讚歌》《樹》《盼望》等7首詩歌。
這10首詩,無一例外都是經典。
他相信投出去一定會濺起點水花……
如果實在不行,那就換個賽道。
於是,劉青山就開始構思第二條路應該怎麼走?
思量許久,
他翻開一頁新的稿紙,在第一行正中間寫下兩個字——傷痕。
隨即他便刷刷刷寫了起來……
‘除夕的夜裡,車窗外什麼也看不見,隻有遠的近的,紅的白的,五彩繽紛的燈火,在窗外時隱時現。’
‘這已經是一九七八年的春天了。’
‘……’
“…………”
這次他寫的不是詩歌,而是短篇小說。
劉青山給自己找的第二條路就是‘小說’,其實也不衝突,他完全可以既當詩人,又當小說家,反正都是作家嘛。
至於為啥寫短篇小說不寫長篇小說?
原因很簡單,還不到時候。
他現在籍籍無名,連文壇新丁都算不上,充其量隻是個路人甲而已。
那他現在一開始就寫個長篇小說,幾十萬字甚至上百萬字那種,純屬腦子有病,吃力不討好。
費時費勁寫完了,往外麵一投,人家不要那不是抓瞎了嗎?
所以,還是詩歌最具性價比,其次就是短篇小說。
劉青山所寫的這篇《傷痕》也不簡單,在前世這篇作品可是獲得了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這篇小說以女知青王曉華與母親的悲劇關係,控訴對家庭倫理的破壞。
在當下的時代,引起了巨大反響!
小說發表後,“傷痕文學”一詞正式誕生,成為70年代末80年代初最具社會共鳴的文學潮流。
自從這篇小說發表之後,
刊登《傷痕》的‘文彙報’收到的讀者來信多達2000餘封,《傷痕》陸續被改編為廣播劇、連環畫,發行量超百萬冊。
七八十年代的百萬冊啊……
這個含金量簡直逆天!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劉青山也是這篇作品的讀者。
造化弄人,他萬萬沒想到,如今他會成為這篇作品的作者……
劉青山不禁感慨境遇之離奇……
……
思緒如泉湧,奮筆疾書時。
不知不覺間就到了中午,王鳳儀做好飯特意過來喊了一趟,劉青山這才從投入的狀態中脫離出來。
匆匆乾了一大碗蒜汁麵條,他便又回了窯。
繼續寫作。
這篇《傷痕》原文一共有7000字,原作者是一名大學生。
雖說這篇小說獲了獎影響很大,但也談不上儘善儘美,劉青山就在原文的基礎上潤色了一下,保留精華,提煉升華。
這對於擁有著幾十年寫作經驗和文學素養的他來說,問題不大。
soeasy!
不過沒寫太久,他就又被迫擱下了筆。
劉紅苕、劉勁草他們回來了。
“老四!額們回來咧!你猜猜賣了多少錢?”
“今天王經理還誇額們來著,哈哈哈哈……”
“對咧老四,還有一件好消息要告訴你,你猜猜是啥好消息?”
劉青山迎了出去,聽話音就知道知了猴全賣完了,他笑著說道:“昨天晚上不是都稱過了嗎?一共97斤5兩,應該是263塊2毛5,對不對?”
昨天晚上突然下雨,大家都回來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