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璞再次前往武國公府,與沈嚴商討此事。
沈嚴又找來了鄔思道。
鄔思道聽聞內閣首輔前來請教,臉上流露出難以掩飾的得意之色。
"於大人,此問題實則簡單。”
於璞早知武國公府有位德高望重的師爺,曾有意征召其入朝為官,但礙於沈嚴,始終未提。
"還請先生指點。”於璞謙遜道。
鄔思道捋了捋胡須,說道:
"將寺廟田產收歸皇田,再租給百姓,並給予優惠條件。”
"如此一來,百姓得益,社會矛盾自然緩解。
信徒本就是百姓,打壓寺廟,百姓獲利,怎會怨朝廷?"
鄔思道話畢,於璞拍腿大笑:"先生果然非凡!內閣原打算設為皇家莊田,但這並非良策,既無積極性,也隻會肥了管家,且無法消解信徒對朝廷的怨氣,唯有直租給百姓才可行。”
於璞點頭:"回府後即與諸位商議細則。”
"鄔先生,入朝為官如何?以您之才,進內閣輕而易舉。”
沈嚴在一旁推了下於璞:"老於,我幫你,你倒挖人來了?"
於璞笑答:"見先生才智,不由心動,欲為國攬才耳。”
鄔思道聞嚴搖頭道:“多謝於閣老厚愛,但我這些年做師爺,早已習慣了無拘無束的日子。
況且,國公爺待我恩深義重,除非他辭退我,不然我是絕不會離開的。”
於璞歎息一聲:“既然如此,那就算了吧。
隻是關於收回寺廟田產的事,還得勞煩沈兄出手。
單靠我一人之力,怕是難以應對這複雜局麵。”
沈嚴苦笑道:“我就料到你找我是沒什麼好事。”
於璞懇請沈嚴出手,實屬無奈之舉。
自那位“大魔王”給皇家子弟教訓後,朝廷才得以與他們達成協議。
若非如此,數萬皇家子弟入京後果不堪設想。
見識到“大魔王”的震懾力後,於璞怎會輕易放過這個強力幫手?加之這些寺廟背後多有武林高手撐腰,官府若強行介入,極易引發衝突,其難度更甚於處理皇家子弟。
沈嚴深知此理,稍作權衡便答應下來。
一方麵,他正好借此機會遍遊大明各地,而今京城裡已無人敢招惹他,連修煉提升都成問題;不如趁此機會行走江湖,順便清理幾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家夥。
另一方麵,他也想了解帝國錢莊在各地的運營狀況。
帝國錢莊已在各大城市設立分支,運轉良好,但仍有諸多挑戰待解決。
他借此機會也為錢莊撐場子。
於璞見沈嚴應允,總算放下心來。
然而此時,鄔思道卻開口道:“於大人且慢,我猜您接下來的變法是否要針對士大夫階層?”他笑意盈盈地看著於璞。
於璞愣住片刻,隨後緩緩坐回原位。
“鄔先生所嚴甚是,待寺廟田產處理完畢,接下來便該整治士紳侵占百姓土地之事。”
此事,朝中許多人早已心知肚明。
畢竟,真正的關鍵往往隱藏在後。
於璞的變革,亦是如此。
寺廟侵占田產雖多,但與士紳階層相較,不過是九牛一毛。
單說於璞的恩師——那位辭官歸鄉的內閣首輔,其家族擁有的田產便達二十四萬畝,家中奴仆數千,皆免勞役。
試想,整個大明,士紳階層所占田產之巨,實在令人震驚。
士紳階層無需繳納賦稅,其仆役也免服徭役。
如此一來,所有負擔儘數落在平民百姓肩上。
這也正是民變頻發的根本原因。
如今,於璞決心大力推行新政,清除這些積弊,為大明長久計議。
“於大人,此舉意味著您將與天下讀書人作對。
若改革失敗,恐將遺臭萬年。”
於璞神情堅毅:“對此後果,我比任何人都清楚。”
鄔思道道:“既然如此,於閣老為何不立即行動?拖延隻會給他們更多準備時間,於己不利。”
於璞急問:“還請先生指點。”
鄔思道笑道:“國公巡狩天下,清查田產,寺廟、士紳同屬一例,不如一並解決。”
於璞聽後恍然大悟。
確實,既然是大範圍巡查,何不借此機會同時整頓寺廟和士紳?
如此一來,事半功倍。
待於璞振奮而去後,沈嚴歎道:“鄔先生,您可給我添了不少麻煩。”
“如今,我不但要得罪僧侶,更要得罪士人了。”
“哈哈,大人難道還懼怕他們不成?”鄔思道笑問。
“何須畏懼。”
果然,沒過多久,當以於璞為首的內閣推行清理寺廟及士紳階層田產的改革後,天下震動。
一向享有特權的士紳階層紛紛上奏朝廷,試圖施壓。
這些奏章如雪片般湧入內閣,若堆疊起來,恐怕能將整個內閣淹沒。
由此可見,這一改革措施引發了巨大反響,也意味著接下來的日子將充滿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