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依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鬨非凡,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真摯的敬意。
“公子爺,您在江南所做之事,確實贏得了不少人的尊重。”
“沒錯,這裡的人終於明白了您的初衷。”
老瘸子與石奎感慨萬千。
“武國公,這次清除倭寇之患,我們江南千萬百姓都會永遠銘記您的恩德。”
臨安知府黃塘激動地說。
他沒想到,這位年輕的武國公竟如此了得。
僅僅數日,不但消滅了幾萬倭寇,還端掉了他們的老巢,並在海上建立了一道堅實的防線。
沈嚴受到臨安城文武官員、豪門權貴及百姓們的最高禮遇。
進城時,數十萬百姓自發湧到街邊,齊聲高呼沈嚴的爵位。
“武國公千歲,千歲,千千歲。”
震耳欲聾的呼聲響徹雲霄。
可以說,臨安城數百年來無人享有如此殊榮,就連六十年前南巡的大明皇帝也未曾有過這般待遇。
這是發自百姓內心的敬仰。
據黃塘知府所述,官府並未要求百姓前來迎接,而是他們自發前來看望這位大明武國公。
與此同時,臨安城中的周芷若、儀琳、雙兒心中充滿驕傲。
她們的心上人受此禮遇,也令她們倍感榮耀。
臨安行宮。
雙兒歡喜地迎了出來,周芷若和儀琳則拘謹地跟隨其後,含笑望著沈嚴。
雖隻分彆幾日,但她們卻覺得像過了許久。
“大功告成。”
沈嚴看著三女,笑道:“明日稍作休整便帶你們回京。”
三人聽後既期待又激動,同時也有些緊張。
她們早就聽說武國公府已有數位絕色佳人居住。
她們隨之前往,心中忐忑,不知對方是否會對他們抱有敵意。
當晚,沈嚴再次被臨安知府邀請,出席了一場盛大的慶功宴。
直至深夜才返回。
次日清晨,他們便啟程返京。
沈嚴本以為此行可以輕鬆結束,卻不料消息不知怎的又傳了出去。
臨安的百姓紛紛聚集在道路兩旁,為他們送行。
更有鄉紳特意準備了萬民傘,以頌揚沈嚴的功績。
送彆的隊伍綿延數十裡,直到出城許久,眾人方踏上歸途。
“少爺,這一路確實不易。
起初,是臨安的百姓怨我們,如今卻成了最不舍我們離去的人。”老瘸子感慨道。
“這就是我大明的百姓,隻要你真心相待,他們必以誠回報。”沈嚴點頭讚同。
此次代天巡視的任務,可算圓滿完成。
從離開京城至今,剛好三個月,今日終於踏上歸途。
為儘快回到京城,他們選擇通過京杭運河這條水路,既省力又快捷,還能晝夜兼程。
因同行有周芷若、儀琳和雙兒三位佳人,沈嚴特租用江南最奢華、最快的樓船。
如此一來,船上的時光也能與她們共享,共賞山水之美。
他們的感情日漸深厚。
數日後,老瘸子來到樓船頂層:“少爺,家鄉近了,要不要回去看看?”
沈嚴愣了一下。
在這個世界,人們對故鄉懷有特殊情感,尤其像他們這樣的顯貴,衣錦還鄉才是根本。
若路過家鄉卻不過問,難免遭人非議。
“既然到了曆縣附近,那就回去看看吧。”沈嚴最終決定回去一趟。
即便他對那個所謂的故鄉毫無印象,但在外人看來,那始終是他的根源所在。
況且,每逢家中大婚或孩子百日宴,族人都會不遠千裡趕來,為府中事務操勞。
如今路過故土,總該回去探望一番。
好在他從江南返程時,當地百姓、富商、達官顯貴紛紛贈送厚禮。
將這些賞賜分發給同族,也算是回饋他們。
他們依舊輕車簡從。
下船後策馬疾馳百餘裡,終抵沈嚴的“故鄉”——曆縣。
沈嚴對這座城毫無認知。
據他所知,僅其生父曾幾度返鄉。
至於他自己,從未踏足此處。
然而,街巷間常可見“沈”字招牌。
按堂兄沈語所述,沈家在曆縣已成巨富之族。
如此想來,街巷遍布沈家產業,也屬尋常。
“公子,到咱們家酒樓了,要不要進去瞧瞧?”
老瘸子笑問。
沈嚴一愣,打量著那氣派的酒樓,點頭道:“走吧,進去看看。”
眾人入內後,店小二立刻熱情相迎。
“幾位客官一看便是貴人,樓上雅座可否?”
這些夥計雖態度熱忱,卻無卑微諂媚之態,令沈嚴頗為滿意。
可見堂伯治理得當。
坐定後,沈嚴喚來小二。
“你是沈氏族人?”
“回客官,我確是沈氏族裔,但隻是外縣分支,來此謀生。
曆縣本家如今更是顯赫。”
“客官想必欲參觀我沈氏祠堂與祖墳?”
小二問道。
沈嚴微微一愣,隨後笑著點頭道:“看來你猜得沒錯,確實要去看看。”
“哈哈,您的到來真是恰到好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我們沈家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就在後天,這可是曆縣最重大的事情之一。”
“族長說,這次各地來的沈氏族人,恐怕已有數千之眾。”
沈嚴聽後,頗為驚訝。
“我聽說曆縣的沈氏族人並不多啊?”
“哈哈,您有所不知。
雖本宗嫡係人數不多,但前來投靠的沈氏族人卻不少。”
“例如我,便是周邊縣的沈氏族人。
三百年前,我先祖與武國公的先祖還是親兄弟呢。”
曆縣沈氏本宗,不過兩千餘人。
嫡係一支更為稀少。
曆縣突然湧入大量沈氏族人,皆因外遷者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