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公》男女主沒什麼名氣,最大賣點是沈善登,肯定要多多跑跑,沈善登道:“適當安排,在電影上映前,保持曝光。”
沈善登考慮是不是弄個推廣曲,原來要等明年下半年上映,並不急。
現在提到3月,一下子時間緊了。
沈善登滿腦子都是事,千頭萬緒,但還是很冷靜:“最後一彈還是在柏林。”
能否獲得柏林電影節提名,不是很重要。
提名有提名的玩法,不提名有不提名的玩法,站起來蹬就是。
柏林電影節不想體麵,沈善登會幫他體麵。
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國內宣傳,國外弄的場麵難看,也就難看了。
咋滴,不服氣?
如今歐洲三大電影節,幾乎都在為中國服務,或者說中國存在,讓它們可以持續獲得撥款。
西方意識形態是進攻性的,歐洲三大組織框架奠定在冷戰,需要一個假想敵。
怎麼說呢,哪怕是做反賊,也需要一個強大國家做後盾,應該說反賊更加需要。
在國內沒有了影響力的反賊,最先拋棄它們的就是它們的主子,最先撕咬它們的是之前的“同事”。
沈善登自身有名氣,再加上《督公》刷屏,縱然比不過《圖雅的婚事》,但拿個小單元不是難事。
接下來,沈善登適當接受媒體文字、電話采訪,保持熱度。
同時,埋頭推進《督公》後期工作。
有了沈善登加入,速度飆升。
細化節奏、精確剪輯點、調整結構、強化表演,所有剪輯要點,了然於心。
沈善登能一天工作二十個小時,超級牛馬。
原定至少兩周的精剪,他四天推完,同時進行了畫麵鎖定,確定了剪輯點,成片91分鐘,套回原始高分辨率素材。
許凝竹、陳博宇、趙琳等人看沈善登像看神一樣。
沈善登覺得技多不壓身這句老話果然沒錯。
不枉他研一、研二瘋狂學習,除了本專業,把導演、攝影、錄音、表演、剪輯、配樂全學了一遍。
這些技能不隻是在拍攝的時候有用,後期也同樣有用。
精剪完成,後期工作從剪輯室轉向調色工作室。
不跑獎了,剩下的錢,沈善登租了個好的工作室,五千多一天。
接下來,同步進行調色和聲音後期。
調色,分為整體校正,和局部調色,以及風格化,這一步儘量做好。
要出風格,要有質感,成本有限幾乎不可能,但儘量有點電影感。
聲音後期,則是修複同期音,加入臨時音樂、臨時音效、臨時配音來輔助判斷節奏和氛圍。
10月21日。
沈善登忙的暈頭轉向,馬有德臉色難看彙報:“老板,《南方都市報》專訪出現了點問題。”
“什麼問題?”沈善登揉了揉眉心,趕進度趕的有些疲憊。
馬有德道:“說是流程問題,版麵變動,不能給頭版,我打聽的是有人打招呼,重點報道《色,戒》。”
“《色,戒》確實大咖雲集。”沈善登十分晦氣。
剛要說什麼,又有電話進來,是周奇峰。
周奇峰告訴沈善登柏林選片人漢斯穆勒約他見麵。
沈善登簡單梳洗,從工作室走出,拿著刻錄成標準DVD模式,兩個多小時的粗剪影片赴約。
柏林電影節選片人主動聯係,讓沈善登心中一定。
果然,狗改不了吃屎,《督公》光是創意就夠臭,俗稱政治教管所的柏林電影節,就好這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