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 章 明末下11_盤點奪權篡位指南[曆史直播]_思兔閱讀 

第 54 章 明末下11(1 / 2)

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說完士紳優免,我們再來說說明朝的朝堂頂層設計。

朱元璋心裡還在想剛剛說的士紳優免的事情。

這豈不是說他這麼做是錯的

可士紳優免應該是個有利於讀書人的好事吧

朱元璋咂咂嘴,搖了搖頭。他本來是想鼓勵天下人好好上進讀書,免除普通人家的負擔的。

結果可能這個政策有點對讀書人太好了,很快被有功名的人鑽了空子。

嘖,果然讀了書,腦子靈活了,花花腸子也就多了。

他想起前幾天翰林學士給他講讀時說過的一句話“治國首在治吏。”

人,永遠是最難管的東西啊

朱元璋時期,文官占據六部九卿,宗室與武將勳貴隻有統兵權,沒有參政議政權,也沒有調兵權,更沒有行政權,這些權力都在文官手裡。隻有中山王徐達,曾經以武將勳貴的身份短暫的進入過中書省。

內閣其實早在朱元璋時期就有雛形了。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就廢除了中書省和宰相,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原來的中書省隻保留了一個中書舍人起草詔令。但是全國奏折那麼多,朱元璋也不是全知全能的神仙,所以他設置了文華殿、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來參讚政務,這些大學士為正五品,相當於皇帝的政治顧問團。

這就是內閣的雛形。

這些輔官大學士,隻是輔佐皇帝的秘書機構,負責起草詔書禦令,還有一些建議權,並沒有議政權、行政權。

而在永樂大帝之時,內閣才真正的有了議政權,但是也沒有行政權。不過u認為他在這裡犯了一個錯誤,為以後內閣的大權獨攬埋下了伏筆。

嗯這算是給朱元璋透露了未來之事,畢竟現在才是洪武三年。

胡惟庸是個不錯的官員,雖然有點小野心,但他欣賞他的乾勁,覺得問題不大,可以拿捏。

聽這個意思,自己未來居然會讓他當中書省的丞相然後還把丞相給廢了

廢丞相他倒是早就有想法,畢竟元朝最後幾十年,那權臣真是一個接一個的跳出來胡作非為,他覺得這種大權獨攬的製度就是在給子孫埋禍根

不過這個永樂到底是他哪個兒子啊

朱棣聽到天幕提起自己,趕緊抬頭。

咋地,他用的內閣跟他爹的也沒差多少吧

雖然說是議政權,但對他來說也隻是建議,聽不聽的不還在他和他兒子身上嘛

朱棣回頭瞅了一眼自己的大胖兒子,疑惑的問“不會解縉他們說什麼你就聽什麼吧”

朱高熾趕緊擺手,哪兒能啊,他又不是傻子。

那就是他並沒有取消內閣起草詔書的職責。

不過當時的六部、包括地方奏章題本都先交給皇帝,由皇帝處理。如果皇帝太忙了管不過來才會讓,內閣附上意見,節省皇帝的精力。

寶貝們注意了,這個順序很重要奏疏先給皇帝,那皇帝才是老大,內閣隻能是個輔佐性質的機構。而以前有中書省的時候,奏疏都是先交給中書省,挑挑揀揀之後再給皇帝,中書省才是老大所以朱元璋才一定要廢了丞相這個副皇帝。

但是吧,文官作為製度的解釋者,又特彆擅長步步蠶食的策略。任何有利於他們的變革,都會被冠以祖宗成法之名保留下去。不利的則都是惡政,一定要撥亂反正。

這個話倒是說到崇禎的的心坎裡去了,恨不得當場給天幕倒倒心裡的苦水。

文官就是這麼得寸進尺的不要臉

要真是按照太祖的祖製,貪汙六十兩都得拉去剝皮填草,全國的官員,不論文武,沒幾個逃得過

下次再提祖製,他就這麼說看這些人敢不敢

所以明朝的這套內閣製度一直延續到明英宗時期被破壞了。

因為朱祁鎮年幼,由三楊輔政,所以全部政務的處理、裁決,重大問題的決策,幾乎由各部門議定。府、部、院諸衙門該管事務,皆由各衙門先行提出處理意見,是為“部議”。然後再由六部尚書、都察禦史、六科給事中聚議載處,是為“延議”。所有奏疏,包括部議、廷議的結果,均由內閣票擬批答。

票擬後,交給司禮監進行批紅,皇帝就發詔令敕諭來頒布,最後這些詔令得由六科給事中審核簽署,不同意可以封駁。

因為明英宗當時還小,所以他基本就是個人形圖章。但是後來的皇帝如果對於內閣的票擬不滿意,就打回去讓內閣重新票擬,直到滿意才發詔令。另一邊的給事中也是,如果覺得皇帝是亂命,也會把旨意封駁回去。

所以操蛋的點來了。

皇帝可以不斷要求內閣重寫批複意見,但根據\”祖宗成法\”他不能親自下場寫稿子。同樣,六科給事中有封駁權,但他們不能改動批複內容。三方裡隻要有兩方不對付,就可以無限打回重寫。

“君權”和“臣權”就這樣不斷的來回拉扯。

朱棣呆滯

啊這後來發展到這麼複雜了給事中居然能封駁皇帝的命令,簡直豈有此理,以為自己是門下省呢

明初時,對於武官的違法亂紀,皇帝除了訓誡和警告以外,並沒有形成製度的考核措施和懲罰條例,所以武勳集團墮落的非常快,瀆職腐敗屢禁不止,欺壓士卒導致衛所軍戶逃亡的事例頻頻發生。

土木堡之後,武勳集團徹底沒落,基本開始自暴自棄了。

成化二年,明憲宗下令在軍隊中推行軍政考選製度。起初鎮守總兵官還與巡撫和巡按禦史擁有一同進行考選的權力,但到了他兒子弘治開始,巡按禦史對於考選的職權不斷擴大,甚至開始擁有對總兵官人選地提名權。

武臣的仕途完全被負責考選的文官所掌握,明軍的人事權從五軍都督府轉移到了兵部,五軍都督府開始就被架空。連衛所土地和軍戶戶籍管理的權力也給了文官,然後,本來就被

各個武將勳貴侵蝕的有些崩壞的衛所製度,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加速消亡。

朱元璋心頭一跳,雖然他已經知道了衛所製度崩潰,但他還是沒想到武官也會腐化的這麼快。

他問徐達“老徐,武將的考核和懲罰措施,你怎麼看”

徐達是個謹慎的人,從來不會信口開河,尤其是這種涉及國家大事的。

他斟酌了一下,開口道“原本五軍都督府掌管這件事,但都督府也隻是涉及武將的升遷,以及戰時軍功的獎勵懲罰,其他的確實沒有。”

其實他說的這些朱元璋當然知道,所以他又加了一句“臣心裡有些想法,待回去後仔細思量一番,再報與陛下,畢竟這種事,還需要聽聽其他人的意見才好。”

朱元璋這才滿意的點點頭“不急,朕知道那些實際帶兵的中下級軍官比較重要,你就代朕去好好問問,回頭寫個陳條上來。”

想了想,朱元璋又補充道“陳條你自己寫,不要讓你師爺代筆。你那個師爺廢話忒多,之乎者也一大堆,一句有用的沒有,朕看著頭疼。”

兵部隻顧大肆攬權,根本沒考慮過自己能不能做好。

u就直說了,沒這個能力你知道吧

職權太多了,但人數沒有增加,而且大部分兵部的官吏隻是看過點兵書,根本沒有領兵的本事。所以兵部根本沒法完全代替五軍都督府的職責,無暇議定戎政方略,致使很多兵事突然發生時而無準備之策,如庚戌之變與倭亂發生時,一開始兵部就毫無準備,連糧餉物資都湊不齊,更彆提什麼謀劃方略了

崇禎轉頭問向兵部尚書梁廷棟,道“梁愛卿,你認為如何”

“臣”梁廷棟頓住了。

這讓他怎麼說

要他自己覺得,他覺得天幕說得對,兵部就是管不了那麼多事。可這話他打死都不能說出口,否則就是得罪大半朝臣。

畢竟兵部過手的糧餉物資那麼多,隨隨便便漂沒個四五成,大家分了,真的很香。

要不還是主動辭官吧反正最後皇帝對他的遼東方略也不滿意,已經罵過他兩次了。

到萬曆時期由張居正主導內閣,內閣地位力壓六部,六部實際成為內閣的下屬。

也是因為萬曆不能親政,所以張居正借此改革的機會,將六部以及地方送上來的奏疏,從之前的由皇帝轉交內閣,變成了內閣轉交皇帝。

且張居正借著內閣有起草詔書,敕命的權利,直接用內閣的名義給六部地方下達命令,從此內閣便有了行政權。所以張居正這個“攝政”,是真的攝政,而不是輔政。

前麵說過,張居正推行的萬曆新政裡,有一條非常好用的考成法。

考成法好呀,考成法妙哇,讓u看看有那個社畜沒有被ki搞得焦頭爛額

但是張居正推行的考成法有一個副作用,那就是把國家的監察大權收歸到內閣手裡了。

朱棣也考慮過這個問題,當

時他聽說考成法這個東西很好,就想立馬安排下去。可在用誰監察這個問題上,大家卻扯皮扯了一個多月也沒出好結果。

朱棣的耐心已經快耗儘了。

正好他現在排除了一個錯誤選項不能給內閣。

不然內閣得膨脹到什麼份上

各科道負責監察,對內閣負責,內閣獲得了國家的最高監察權。強大的監察權使六部處處受製於內閣,如有不從,內閣便可督促六科對六部進行彈劾。

這樣的製度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的政治格局。

從這時候起,內閣終於獲得了最高權力,全麵控製了國家議政權、行政權、監察權,甚至是一大部分軍權。相比於之前的中書省都更近一步,可以基本把皇帝架空的程度。

看上去皇帝似乎擁有近乎無限的人事權,比如崇禎在位十七年,換了十九個首輔以及其他數不清的六部、地方官員,但他的人才儲備裡有且隻有文官。

這些文官又通過科舉建立的師生、同榜、同鄉等紐帶,使得皇帝很難真正的跳脫這個框架。

比如皇帝通過內閣下發的詔令叫“令旨”,是正兒八經的聖旨,誰都要執行的。

但是皇帝沒有通過內閣,直接下發的叫“中旨”,隻有皇帝的玉璽而沒有內閣的用印,那就是白板聖旨。

中旨管管武將、勳貴和宦官還可以,但是那些文官甚至可以不認,不執行、不上任。你要是接了這個白板的“中旨”去上任,白版官員,會被其他官員看不起排擠的,乾不了事。

彆笑,就是這麼離譜。

豈有此理

朱元璋氣的不行,皇帝可以昏庸,可以殘暴,他都能理解。

但絕對不能是個傻子

還是割自己的肉去喂大臣的那種絕世癡呆

以前也不是沒有過權臣架空皇帝,但是能從製度上被架空成這樣,朱元璋真的很不理解

宋濂和劉基都偷偷的去看李善長,用眼神詢問他“需要請罪麼”

雖然這些東西不是他們搞出來的,但是鑒於皇帝陛下肉眼可見的想罵人,要不要主動來背個鍋讓皇帝罵兩句

李善長卻在想,後輩真的可以,居然能搞出這種東西,真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那張居正,豈不是爽翻天了

萬曆後期為什麼會缺官員

就是萬曆一直和那些官員鬨彆扭,他隻能靠內閣來治理國家,可他控製不了內閣,所以他就擺爛,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

內閣推選的皇帝不想用,皇帝選的內閣不同意,皇帝繞不過內閣直接任命官員,內閣推選的皇帝一概留中不發,導致高層官員嚴重缺少。

中央基本靠司禮監來傳達內外,地方是靠著中低層官員和政體的慣性運行,直接一步到位開啟了內閣責任製。

要我說,跟現在的帶嚶也不差什麼,哈哈哈。

這樣一來,到了萬曆中後期,不僅內閣成了龐然



最新小说: 九零團寵,我把小土狗養成大狼狗 港綜警隊話事人 唐僧做飯有屬性 王爺乖乖彆鬨 言憾 離婚後我的高冷女神老婆後悔了 帶你找個便宜爹 星際未來生活 魔女葉子夫人 以後不再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