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巨子!
《益民單車升級為益民出行集團,劍指海外市場》
《一年時間,估值從0到50億美元》
《惠民出行斬獲百億融資,日、新、美多國國際資本加持》
《重磅消息來襲!共享單車霸主獲15億美元巨額融資,估值超50億美元》
《益民獲百億融資,共享單車市場是否塵埃落定》
消息都是益民出行b+輪融資發布會上流傳出去的,融資協議才簽署完畢,張益達就趁熱打鐵,廣邀媒體記者和合作夥伴,召開了隆重的新聞發布會。
發布會還在進行中,記者編撰好的一篇篇稿子就發了出去。
“張總,據說益民出行在加速布局海外業務,能具體給我們講講嗎?”
記者提問環節,某記者舉手,向張益達提問。
“目前落地的國家已有新加坡和美國,接下來會加快步伐,布局更多的國家和地區。”
共享電動滑板車此時還沒推出正式產品,張益達不想提前曝光,所以回答比較敷衍。
“張總,此次惠民出行融資近百億人民幣,是否會擴大造車計劃和加大單車補貼力度?”
“是的,會啟動新一輪造車計劃,向市場投放不少於500萬輛共享單車。
至於補貼力度嘛!”
張益達故作神秘,停頓了一下,才又說道“嘿嘿!暫時保密。我們內部已經有個新計劃了。”
“惠民單車本來就占據國內市場份額第一名,此次又斬獲巨額融資,請問張總,你們的下一個目標是什麼?”
“目標有很多,而且有些遠大。
首先是完成全中國278個地級市的整體業務覆蓋,有餘力還會朝360個縣級市繼續拓展。
我們的期望就是讓更多人享受到共享單車的便捷服務。
再一個就是達成1億注冊用戶,日騎行訂單超過3000萬單的戰略目標。”
此次融資後,張益達決定除一二線城市補充一部分單車外,大部分單車都要朝三四線城市投放。
三四線城市都是增量市場,很多城市都還沒有單車入駐,惠民單車得先過去搶占市場。
“張總,根據權威調查報告發現,四大一線城市合計人口是7000餘萬人,按25滲透率計算,一共需要投放175萬輛單車。
但目前市場競爭最焦灼的就是一線城市,合計單車數量已接近百萬輛。
照這個速度投放下去,一線城市共享單車存量很快就會超過175萬輛,是否有資源浪費的嫌疑?”
這個記者問的問題很好,張益達知道,很快175萬輛的數字就會被超越。
大街小巷的共享單車堵塞路麵,三步一哨,五步一崗。
但這個問題有些無解,讓惠民出行減少一線城市投放數量,重點投向三四線城市?
那肯定不現實。
一線城市都是大家打品牌的地方,太過重要,大家都不會放棄。
如果各大單車都不放棄一線城市市場,很快單車數量就會過剩。
從方便人民“最後一公裡出行”的便捷工具,變成占路、擋路的大麻煩。
“會造成資源浪費,所以我呼籲各大城市政府儘快出台相關條例,規劃每個城市單車投放數量和停放區域。
以招投標的形式決定哪些車企能夠進入該城市運營,以及單車投放數量上限。
過猶不及,我也不忍共享單車從便民工具變成給城市添堵的東西。”
張益達說出了心裡話,他感覺共享單車又快走上前世的老路了。
全中國城市人口6億,滲透率最佳是25,所以全行業最佳投放數量是1500萬輛。
超過這個數量,就會造成資源浪費,也會影響城市街道的整潔。
張益達的話引起了軒然大波,台下“嗡嗡”成一團。
記者們很興奮,這是猛料啊!行業龍頭請求監管。
真是怪事天天有,今天特彆多啊!
腦筋轉得快的記者,已經開始撰稿了,題目都取好了,就叫《共享單車行業龍頭請求城市監管》。
手指在鍵盤上飛舞,一行行文字被撰寫出來。要搶個頭版頭條啊!
又有記者問道
“按張總你的意思,就是共享單車達到飽和後,其他企業就不要進來競爭了,是這個意思嗎?”
張益達當然知道這記者沒安好心,在挑事。盯著這個記者,一臉微笑說道
“不能這麼說,選擇權在於城市監管機構。
誰的單車體驗好,管理有度,監管機構自然會選擇哪家企業入駐該城市。
站在行業角度上來講,我也呼籲同行健康、良性的發展,不要搞惡意競爭。”
“誰搞惡意競爭?張總是說率先推出免費騎行的小藍單車、拜摩單車他們嗎?”
這記者又追問道。
真特麼會挑事啊!不過張益達麵上是不會表露任何不愉的,笑著說道
“免費騎行有助於推廣更多用戶注冊共享單車a,擴大用戶基數。
從營銷手段上來講,短期進行,無可厚非。
但如果成為常態,那就是自掘墳墓。
企業要長期發展,肯定是需要正向現金流和盈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