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巨子!
“什麼噱頭?”一個歐美人長相的中年男子問下屬。
下屬提醒道“張益達啊,你看這次福布斯排行榜給他排名的多少?中國第五富,身價168億美元!”
“這有什麼不對嗎?”胡潤皺了皺眉。
“肯定不對啊!網上都吵翻天了,說福布斯統計不夠精確,隻統計了張益達在三家公司的持股。”
下屬一臉興奮道,“要是咱們把張益達的資產全給挖掘出來了,那絕對可以打臉福布斯一次。
因為這就說明了咱們胡潤排行榜比他們福布斯更權威、更精準!”
“想法不錯!”
胡潤先誇讚了一句,又攤了攤手,“可是咱們沒辦法獲取張益達在其他公司的詳細持股啊?”
“這個有辦法的!”
胡潤不相信,問“那你說說,有什麼辦法?”
“推理學!”
胡潤也楞了下,疑惑道“推理學?這又是什麼方法?”
下屬解釋道“我是在網上看網友推斷張益達在各個公司持股受到的靈感。”
“網友?”
胡潤笑而搖頭,“這不可取!咱們現在跟創業之初不一樣了。
那會兒條件簡陋,信息渠道單一,所以做出來的榜單很粗糙。”
說著說著,胡潤就忍不住大笑了起來,他想起了自己在上世紀末做出來的第一版中國大陸富豪榜。
那版富豪榜堪稱中國大陸有史以來的第一張富豪榜,總共就50人。
要從10多億的茫茫人海中找出最富有的50人,無疑是一項浩瀚的工程。
當時身為安達信會計師的他,是如何完成這張榜單的?
他近幾年是這麼對媒體說的當年自己為了這張榜單嘔心瀝血,光是統計方法就用了20多種。
包括a股公司,慈善捐贈名錄、大學捐助者、商業雜誌封麵故事、高端政治家的會麵、軍隊商人、人物年鑒、紅色資本家、娛樂業明星、納稅金額、每個行業最大的前十名公司等等。
為此,還花上了整整幾個月的時間。
當然,早年他可不是這麼說的。
2001年,他接受媒體拜訪時曾說道自己從7月19日著手排榜,到8月11日就搞定。
當時團隊一共就兩個人,除了他,另外一個是在校大學生。
前後22天,兩個人就搞定了這項工程。
儘管榜單排得很粗糙,但在當時的中國還是引起了非常轟動的效應。
“先富起來”的群體被曝光,以億為單位的財富數字猶如閃電般直擊普通老百姓脆弱的神經說好的“萬元戶”就算發達了,為什麼你他喵的有幾十億?
“富人們的錢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成了貫穿2000年全年、中國各個階層最為激烈的發問。
富豪們也很不滿!
一些上榜的企業家要和胡潤對簿公堂,稱其身家被“誇大了數十倍”;
沒上榜的富豪也要找他討個說法我這麼富,居然沒有我?
財經媒體則質疑《福布斯》是“來搞笑的”,名單的資料不準確、關注範圍狹窄、計算方法錯誤,總之整個榜單漏洞百出。
但不管怎麼爭議,《福布斯》在中國是徹底火了。
而他功不可沒,就連“福布斯”這個中文名字都是他給定下來的,“福”字是順應中國文化、討個吉利。
再後來,上過榜單的很多人都倒下了,讓他多少有些顏麵無光。
2個人,22天做出來的榜單聽起來就不那麼靠譜。
為了強調權威性和精準性,他後麵再接受媒體采訪就改口了。
發了第一版福布斯中國排行榜以後,胡潤自己也沒想到在中國會有那麼大的轟動效應。
雖然他名頭越來越響,但是生活過得並不滋潤。
作為福布斯特約撰稿人的他,每年隻能從《福布斯》獲得一次性的稿酬,最高一次拿了3萬美金,而這是他全年的收入。
再後來,他跟福布斯分道揚鑣了。
借助早幾年在中國打下的名聲,胡潤於2002年在香港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推出了個人品牌“胡潤排行榜”。
一山不容二虎,自此以後,每年都是胡潤一張榜單,福布斯一張榜單。
兩張榜單在富豪排位、資產數額上常有較大出入,由此引發了一場持續至今的撕逼大戰。
“boss,張益達絕對是一個隱形富豪,旗下獨角獸公司都有十幾家。
咱們就算給他加點身價,大眾也會理解和認同的。
而且這樣搞,我們又能掀起跟福布斯的撕逼大戰了。
爭議越大,熱度就越高,越有助於提高我們的名氣。從而顯示我們跟福布斯的不同。”
胡潤聽完下屬的話後,也在思考,要不要這樣做呢?
“你說說你的推理學,是怎麼推理張益達資產的?”
下屬笑道“這個很簡單嘛!張益達暴露持股的三家公司,沒有一家持股低於30。
我判斷,除了融資輪次較多的惠民出行,他在其他公司的持股不會低於30這個數。”
胡潤點點頭,“有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