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妹夫,父皇已經任命我為將,在接下來,將率領東海艦隊前去攻打倭國。
二妹夫可有什麼要教我的?”
雙水村這裡,燕王朱棣來到這裡,望著梅殷出聲詢問,言辭懇切。
在從朱元璋那裡,討到了這個命令之後。
朱棣第一時間,就來到了雙水村這裡,把這個事情告訴了梅殷。
然後詢問梅殷,在這件事情上有什麼樣的看法。
在聽了朱棣所說的這話後,梅殷的心,都不由得狠狠的觸動了一下。
心情那叫一個激動。
話說,早在來之前,自己這便告知了朱元璋,倭國那裡有著大量金銀。
其實心裡麵就明白了,倭國那邊,早晚會被大明這邊動兵征伐。
這一天終究會到來。
可是知道歸知道,這個時候真的從朱棣口中,得到了這個明確的消息後。
梅殷的心情,還是顯得格外的激動。
作為知道那段屈辱史的人,知道那些人,都在中華大地上乾出來了什麼事情。
知道這些人,到底有多麼的可惡。
那些人的本性是什麼。
梅殷本能的就對他們,越發的痛恨起來。
也越發的期待,有朝一日,大明這裡能夠出兵,馬踏櫻花。
把那邊給好好的清理一下。
“四哥,這是真的?!”
梅殷望著朱棣出聲詢問,進行確認。
朱棣用力一點頭:“自然是真的。”
“四哥,我也去!”
在從朱棣這邊,得到了確切的消息之後,梅殷毫不遲疑就說出了這話。
可他不遲疑,朱棣卻遲疑了。
顯得很是意外。
話說,一直以來自家二妹夫,雖然功夫一點都不弱。
但是,對於帶兵征戰的事,卻並不怎麼太感興趣
這些年來,一直都在雙水村那邊過活。
做出了諸多的事情來。
從來沒有提出,要帶兵打仗,征戰沙場的事兒。
結果現在,在得知了自己這裡將要帶兵,前去倭國那裡進行征伐之時。
二妹夫卻忽然之間,有了這等反應。
竟是要親自帶兵前去了。
這是他在此之前,想都沒有想過的。
這倭國,怎麼就有這種特殊的待遇?
莫非……是因為那裡有著大量的金銀,所以二妹夫才會想要親自走上一遭?
但是,在這樣的心思在心中升起之後,又被朱棣給迅速的否決了。
這應該不是事情的真相。
金銀這些東西,憑借著自己家人們二妹夫的手段,並不缺。
而自己家二妹夫對於金銀,也似乎並沒有那般大的興趣。
可是,除了金銀這些東西外,倭國那裡又有什麼東西,值得自己家二妹夫,進行這般特殊的關照?
“二妹夫,這事兒……我也做不了主。
要不……你先去見父皇,和父皇說上一說?
依照父皇對二妹夫你的疼愛。若是你親自和父皇說了這話。
那麼父皇,很有可能就會同意二妹夫你的這些提議。”
朱棣顯然是被自己家二妹夫這出乎意料的反應,給整的有些懵。
所以,一下子把剩下的話都給咽了下去。
遲疑了一下後,望著梅殷說出了這樣的話。
他說的乃是事實。
尋常的人,憑借著他的身份地位,想要讓其入軍隨行,也不過是一句話的事。
他可以一言而決。
可是現在,所涉及到的人,卻是自己家二妹夫。
自己家二妹夫,那可不是什麼普通人。
他太清楚,自己家二妹夫有多重了!
尤其是在自己家父皇心裡麵,有多重要。
這件事兒,隻能交給自己家父皇來處理。
聽到朱棣如此說,梅殷想了想,倒也覺得朱棣所說的對。
“四哥你說的對,走,咱們這就去見父皇。”
說著,梅殷就立刻起程,片刻的時間都沒有耽擱,就朝著皇宮那邊急匆匆而去……
……
“梅殷這小子來見咱了?”
武英殿內,朱元璋在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後,一時之間,多少顯得有些愕然。
這小子,這次咋變得這般不一樣了?
話說,自己這次隻是讓老四到他那邊,例行的去問個計策而已,並沒有彆的什麼意思。
他覺得,依照梅殷長期以來所表現出的性子來看。
老四到他那邊去問這些事,梅殷這個好女婿,肯定也會如同之前那般,把他所知道的一些情況,這些該說的都給老四說了。
然後,再接著忙他自己的事兒。
肯定不會專程的,來京師這邊見自己。
可是哪能想到,這一次的事情竟是出現了意外。
雖然覺得有些意外,但朱元璋還是立刻就讓人把梅殷給喊了進來。
想要看看梅殷這個好女婿,這次是想要乾些什麼……
“你說……你也想要攻打倭國?!”
武英殿內,朱元璋愣了一會兒之後,望著梅殷問出了這話。
多少帶來一些不可思議。
很顯然,梅殷此時所說出來的話,也是徹底出乎了朱元璋的預料。
“對,嶽父大人,小婿就是想要隨著四哥一起前去攻打倭國。”
梅殷回答的很是鄭重。
“不行,堅決不行!”
但很可惜,他回答的鄭重,朱元璋拒絕的,卻也同樣的鄭重外加乾脆利落。
“彆的事都好說,唯獨這件事不行。”
他又進行補充。
“這是為何?”
梅殷出聲詢問。”
“為何你不知道嗎?你有多重要,你又不是不知道,!
可以說,如今大明能夠出現此等新氣象,許多都是你在推動。
你對大明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而老四前去攻打倭國,可謂是危險重重
雖然在將士,戰艦等上麵,咱們這裡有著壓倒性的優勢?
倭國那邊,彈丸之地。不足為慮。
可是戰場上,最為重要的乃是天時。
而且這次,還不是在陸地之上,真刀真槍的拚殺。
而是坐船遠渡重洋,跨海戰鬥。
這人一旦到了海上,很多事兒就不是自己能說的算的。
忽必烈可是曾經讓人,連番攻打倭國。
可是每一次都在大海上,遭遇大風。
船隻被吹的七零八落,不知道有多少人就此被埋葬到了海裡,葬身魚腹。
也是因此,接連幾次都铩羽而歸。
最終絕了忽必烈繼續征伐倭國,對倭國那邊用兵的念頭。
如今我大明這邊,船隻火炮這些,早已超過了遠忽必烈的時候,但是該小心的還是要小心。
萬萬不能讓你輕易涉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