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裡,種的都是露地蔬菜,露地蔬菜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抗自然條件的能力強,還有一個,就是價值低,基本是以大白菜、蘿卜和大蔥等等為主,價值高的蔬菜,都是反季節的蔬菜,這在露地就沒有辦法產出,隻有在大棚裡。
穀“而單門獨戶的農民,要對自己的土地進行大棚改造,投入很大,有俗話說,‘一個大棚窮三年’,這裡的農民,怎麼熬得過這個三年?但對公司來說,這就是正常的投入。
“蔬菜是這樣,豬和羊的養殖也一樣,我們會進行大規模的科學飼養,隻要我們這裡投資到位,生產要素的改造都完成之後,產量和價格都會成倍增長,大家的收入,自然也會水漲船高……”
“這就是一個碗和鍋的關係,大家要是隻盯著自己的碗,這碗裡總會空的,但要是大家齊心協力,去想辦法讓鍋子裡不斷炊,總在煮,大家的碗裡也一樣會滿,我這樣理解,對嗎?”龐雙喜問。
“某種意義上是這樣。”張向北說,“還有就是,‘隨手幫’隻是一個愛心活動,獻愛心,是市民的情分,而不是義務,他今天獻了,我們謝謝他,明天沒有繼續獻,我們還是要謝謝他,而不是就去罵他指責他,要求他必須繼續獻,所以,這裡還有一個長與短的關係。”
“人家家裡,說不定什麼時候,也會遇到事,會有心而幫不上你的時候。”李勝峰說。
張向北說對,公司化之後,對大家就是一個長久的保證,大家靠的就不是愛心,而是公司的永續經營。
“馬大木,你怎麼看?”龐雙喜問。
“我一個會計,能怎麼看,你們決定了就是。”馬大木說。
“滑頭!你現在不是會計,而是村民,就說你一個村民,讓你把土地拿出來,你願不願意?你不是會算賬嗎,你就算算,這賬算不算得過來。”龐雙喜說。
“算什麼賬,賬張總不是已經算了,我都聽著。”馬大木說。
“我前麵說的,隻是其中的一筆賬,還有賬我沒有算。”張向北說。
“說說,說說,張總,你快說。”龐雙喜催他。
“根據我們在其他地方的經驗,我也看了看這裡,這裡比其他地方的條件還要好,比如在重慶,我們也造田,但因為受山林的限製,山林不能動,隻能打荒地的主意,這部分的田改造出來之後,收益很大。
“造田的前期投入很大,這又是個人做不了的事情,但公司可以做,我說這裡的條件好,是因為這四周的山上,連植被都沒有,不存在破壞山林的問題,可以造田的麵積,一定會比其他的地方多。
“這部分田造好後,它的使用權是歸村裡的,村裡用它入股公司,參與分紅,可以增加村集體的收入。”
張向北說著,其他的人都點著頭,向依雲說
“對了,說到造田,我原來在房地產公司待過,我知道沿海省份,造田都是可以拿到指標的,這個指標是可以賣的。
“比如在浙江的山溝溝裡造田,得到的指標,可以賣給杭城,這樣杭城的可開發土地就增加了,我不知道在甘肅是不是這樣,如果是,我們造田還可以增加這部分收入。”
“太好了,這個我去打聽打聽。”龐雙喜說,“張總,還有沒有賬可以算?”
“有。”張向北說,“一個村,幾千個人,有人在的地方,就能夠創造gd,農村和農民不僅是第一產業,他們同時也是消費者,可以帶來第三產業的收益。”
“你是說在這裡搞農家樂什麼的?”龐雙喜問。
“這個也是可以開發的項目之一,我說的是,這裡的村民本身也是消費者,原來他們主要的消費,就是去馬會計家的代銷店買點東西,那是因為他們手裡沒有錢,每個月都拿工資之後,他們的消費習慣也會改變的,和城裡一樣。
“農民進城打工,他們的消費習慣,不是要跟著城裡人改?在這裡,農民變成了工人,他們的消費習慣也一樣會改,再說,家家戶戶的田都變成公司的田,他們還能用的,就是院前院後那點自留地,怎麼能維持全家人的生活?
“他們也一樣需要買米買菜買油買肉買衣服,公司發展第三產業,開超市、辦市場、還要開飯店,這些都是公司收入,用龐書記你前麵的話,鍋裡滿了,大家的碗裡,自然也會跟著滿。”
“可以搞啊!”龐雙喜拍了一下桌子說,“我看沒有問題,你們說呢?”
“我看也沒有問題。”李勝峰說。
“其他的人要來搞,說服大家的難度有點大,什麼碗裡鍋裡,農民嘛,你們罵目光短淺也好,他們看著的,就都是自己碗裡的,誰管你鍋裡的事,不過,張總、向總,你們‘宅鮮送’來搞,我覺得問題不大。”馬大木和他們說。
張向北問“為什麼?”
“你們在這裡有基礎,說的話大家聽啊,說句不好聽的,就是現在碗裡的,也都是你們‘宅鮮送’給的,有還是沒有,差彆大了,要是連你們都不信,他們還信誰去。”馬大木說。
“有道理有道理,馬大木,你這話說得有道理,顯示出了你一個村會計的水平。”龐雙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