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室的窗簾被風吹得輕輕晃動,陽光透過玻璃窗灑在白板上,照得“趨勢判斷模型”幾個字閃閃發亮。小李的咖啡杯已經見底,阿芳正用紅色記號筆在紙上圈出幾個關鍵詞,劉好仃站在白板前,手裡握著一支半舊的馬克筆,像在等什麼信號。
“趨勢判斷,聽起來挺玄的。”小李揉了揉眼睛,“我們不是已經在看數據了嗎?”
“看數據是第一步,判斷趨勢是第二步。”劉好仃在白板上畫了個圈,“就像玻璃的透光率,你得先測,再判斷它是不是符合標準。”
阿芳點點頭:“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看到的信號太散了,就像陽光穿過棱鏡,顏色都分開了,但不知道哪一道是主線。”
“那我們就得先統一標準。”劉好仃說,“比如,環保認證到底是不是一個趨勢,還是隻是個彆客戶的偏好?”
“那自然融合設計呢?”小李問。
“同樣。”劉好仃用筆點了點白板,“我們得建立一套標準,讓主觀判斷有據可依。”
“聽起來像是要建個評分係統。”阿芳拿起筆記本,“我們可以從頻率、相關性、外部數據匹配度這幾個維度入手。”
“頻率就是它出現的次數,相關性是指它和客戶滿意度的關係,外部數據匹配度就是看有沒有第三方數據支持。”小李一邊說一邊在電腦上敲字,“聽起來像是給趨勢打分。”
“沒錯。”劉好仃點頭,“趨勢不是風,它得有根,得能站得住。”
阿芳翻著筆記本:“其實有些客戶反饋,我們根本沒歸類進去,比如‘產品故事’和‘品牌價值觀’。”
“這些軟性因素也不能忽視。”劉好仃說,“趨勢有時候不隻是數據,它也可能是情緒。”
小李抬頭:“那我們是不是該加個維度?比如‘情感共鳴度’?”
“可以。”劉好仃笑了笑,“但得先從硬數據開始,不然容易跑偏。”
阿芳在紙上寫下幾個關鍵詞:“趨勢強度、趨勢持續性、客戶相關性、外部數據匹配……”
“還差一個。”小李插話,“趨勢信號強度。”
“對。”劉好仃接過她手中的筆,在白板上寫下了“趨勢信號強度”幾個字,然後在“自然融合設計”旁邊畫了個紅圈,“這個我們得重點關注。”
“那我們怎麼給它打分?”阿芳問。
“頻率高、相關性強、外部數據匹配度高,那就得分高。”小李一邊說一邊打開數據表,“比如環保認證,南美那邊客戶滿意度曲線和它幾乎是同步的。”
“那自然融合設計呢?”阿芳翻著東南亞的訪談記錄,“它出現的頻率沒那麼高,但客戶反饋裡提到‘柔和’‘自然’這些詞的滿意度也不低。”
“那就得拆解。”劉好仃說,“把自然融合設計拆成幾個子項,比如木紋、光影協調、環境適配……”
“我來。”小李立刻開始調整數據模型,“我得給這些關鍵詞加權。”
“趨勢判斷模型,其實就是一個評分係統。”阿芳一邊整理一邊說,“但得先統一標準,不然每個人打分都不一樣。”
“那就從環保認證開始。”劉好仃說,“它出現的頻率、相關性、外部數據都比較清晰,可以作為一個基準。”
“那我們是不是該引入外部數據源?”小李問,“比如社交媒體、行業報告這些?”
“沒錯。”劉好仃點頭,“內部數據是基礎,外部數據是驗證。”
“問題是,外部數據格式不統一,獲取難度也大。”阿芳皺眉,“有些數據還滯後。”
“那就得做數據融合。”劉好仃說,“把不同來源的數據整合起來,看看能不能找到共同信號。”
小李立刻開始操作:“我可以試著接入幾個api,看看能不能抓取社交媒體上的相關話題。”
“我來篩選行業報告。”阿芳說,“有些報告雖然舊,但裡麵的數據可能能幫我們驗證趨勢。”
“趨勢判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劉好仃看著白板上的模型,“它得一步步來,像玻璃一樣,一點一點成型。”
阿芳在文檔裡加了一行備注:“趨勢判斷模型=數據分類+評分標準+外部驗證”。
“那我們先從環保認證開始。”小李調出數據,“我先把它的頻率、相關性、外部數據都跑一遍。”
“我也開始整理行業報告。”阿芳打開一堆pdf文件,“看看有沒有關於環保認證的趨勢分析。”
劉好仃站在白板前,看著那幾個紅圈:“趨勢判斷模型,不隻是為了確認趨勢,更是為了讓我們不被假信號帶偏。”
“就像玻璃的折射率。”小李笑著說,“你得知道它怎麼偏,才能調回來。”
“說得對。”劉好仃點頭,“數據也一樣,得知道它怎麼偏,才能校準。”
會議室裡,鍵盤聲、鼠標點擊聲、偶爾的討論聲,像是某種節奏感極強的背景音樂。
阿芳忽然停下筆:“劉哥,你說,自然融合設計會不會也變成下一個環保認證?”
劉好仃沒有立刻回答,他隻是拿起筆,在那個紅圈旁邊,輕輕畫了一條曲線。
那曲線,像是心跳的波紋。
窗外的風又大了一些,窗簾輕輕晃動,陽光依舊灑在白板上,照得那幾個紅字閃閃發亮。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