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是真命天子,自有天佑!明日...明日天兵天將,必來相助!”
解思明絕望地,退出帳外,李奕迎上來,麵色凝重。
“相爺,不能再等了,士兵們即將嘩變,屆時一切都晚了。”
解思明長歎一聲:“你說得對,為了這三萬將士的性命,有些事不得不做了。”
是夜,月黑風高。解思明和李奕悄悄召集,還能信任的將領,密議大事。
“陛下已經瘋了!再跟著他,我們都得死在這裡!”一個將領激動地說。
“可是弑君之罪...”另一個將領,十分猶豫。
李奕斷然道:“非為私利,實為救三軍性命!事後所有罪責,我一人承擔!”
解思明最終點頭:“既然如此,當斷則斷。”
“但不必弑君,可軟禁陛下,以陛下名義下令投降。”
計議已定,立即行動。李奕親率心腹士兵,趁夜突襲中軍大帳。
帳外守衛多是李奕舊部,大多選擇袖手旁觀。隻有少數死忠抵抗,很快被製服。
李奕衝入帳內,見李勢正醉臥榻上,口中還喃喃著,什麼“天命”“東出”。
“陛下,得罪了。”李奕沉聲道,命人將李勢,捆綁控製。
李勢驚醒,怒罵:“逆賊!你敢弑君?”
李奕平靜道:“臣不敢,隻為救三軍性命,暫請陛下歇息。”
控製住李勢後,解思明以皇帝名義,下達投降詔書。
派使者分彆前往,冉閔和桓衝軍中請降。
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發生了意外。
王嘏的密使,悄悄潛入軍營,聯絡了一些,仍然忠於李勢的將領!
這些將領,發動突然反擊,試圖救出李勢。
軍營內爆發混戰,成漢軍徹底分裂為兩派,自相殘殺。
解思明和李奕措手不及,隻能率部抵抗。
戰鬥從營內,蔓延到整個山穀,成漢軍殘部陷入徹底混亂。
消息很快傳到,冉閔和桓衝耳中。
“成漢軍內亂?”冉閔驚訝,“真是天賜良機!”
墨離卻提醒:“天王,困獸猶鬥,其勢尤凶。”
“不如暫緩進攻,待其兩敗俱傷,再出手。”
冉閔點頭:“先生所言極是,傳令各部,收緊包圍,但暫不進攻。”
桓衝也做出了類似決定,東晉軍按兵不動,坐看成漢軍內訌。
這場內亂,持續了整整兩天。最終,解思明和李奕控製了局麵。
但成漢軍進一步減員,隻剩不足兩萬人,且人人帶傷,精疲力儘。
更糟糕的是,在混亂中,李勢被一支冷箭射中,重傷垂危!
“陛下!陛下!”解思明撲到李勢身邊,隻見這位狂妄的皇帝麵色慘白,氣息奄奄。
李勢艱難地睜開眼,似乎恢複了片刻清明:“解...解愛卿...朕...朕錯了...”
話未說完,便氣絕身亡,解思明悲痛欲絕。
儘管李勢昏庸暴虐,但畢竟是多年君臣,眼見如此結局,不禁潸然淚下。
李奕相對冷靜:“相爺,現在不是悲傷的時候。”
“陛下既薨,當立即確立新君,穩定軍心。”
但成漢皇室成員,都被王嘏控製在成都,哪裡去找新君?
就在這時,一個意外發現帶來了轉機,混戰中,士兵們找到了丟失的傳國玉璽!
解思明手捧玉璽,突然有了主意:“沒有新君…”
“我們就以玉璽為信物,向冉閔請降!冉素重信義,或可保全將士性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奕讚同:“事到如今,唯有如此了。”
二人於是以傳國玉璽為信,再次派使者前往冉閔軍中,表示願意率部歸降。
冉閔接到玉璽和降書,大喜過望:“得此玉璽,天命所歸!”
但墨離提醒:“天王,玉璽雖好,卻是燙手山芋。”
“若接受成漢軍歸降,恐與東晉再生齟齬。”
慕容昭也道:“且降軍眾多,糧草供應更是問題。”
冉閔沉吟良久,最終決定:“天命不可違。”
“既然玉璽歸我,自當承受其重。接受歸降,但需嚴加整編,以防生變。”
與此同時,桓衝也接到了,成漢軍請降的消息,立即派使者抗議。
“成漢乃東晉之敵,其降當受東晉受降,冉閔豈可越俎代庖?”
冉閔回應:“成漢軍自願歸降於我,非我強取。若桓將軍不服,可來爭奪。”
雙方使者往來,言辭激烈,幾乎再起戰端。
最終,在墨離的建議下,冉閔做出讓步。
同意與東晉共同受降,成漢降軍一分為二,各得一半。
玉璽則由冉閔保管,但承諾將來“共奉明主”。
這個方案,雖然勉強被雙方接受,但芥蒂已生。
冉閔與東晉的短暫聯盟,出現了裂痕。
受降儀式在巫峽口舉行,殘存的成漢軍放下武器,接受整編。
解思明和李奕交出玉璽,向冉閔和桓衝行禮。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解思明仰天長歎,淚流滿麵。
李奕相對平靜:“成漢氣數已儘,非人力可挽回,隻願冉天王能善待降卒。”
冉閔鄭重承諾:“既歸順於我,便是我兄弟。必一視同仁,絕不虧待。”
降卒中多有精壯之士,經過整編後,增強了冉閔軍的實力。
但同時也帶來了問題,降卒與原有部隊的矛盾。
糧草供應,更加緊張,以及與東晉關係惡化。
然而最大的危機,還在後麵,王嘏得知成漢軍投降後……
大怒之下,竟然做出了一個瘋狂決定...
第四幕蜀難歸
成都皇城內,王嘏得知李勢戰死、成漢軍投降的消息,不但不悲,反而大喜。
“好好好!李勢死得好!降得好!”王嘏在殿中狂笑,“如今朕才是大成唯一皇帝!”
他下旨追諡李勢為“煬皇帝”,宣布所有投降將士為“叛國逆賊”,其家眷儘數下獄。
這道旨意,在成都引起恐慌,許多將士家眷,被逮捕下獄。
財產被沒收,女子充入官妓,哭喊聲遍街巷,怨氣衝天。
消息傳到巴東,降卒們,悲憤交加。
“王嘏老賊!安敢如此!我家老小都在成都,這可如何是好!”
“早知如此,不如戰死沙場!”軍心頓時浮動,甚至有人試圖逃亡回蜀,救回家人。
冉閔麵臨,嚴峻挑戰,若放任不管,軍心必亂。
若出兵蜀中,則與東晉和約破裂,且糧草不濟,勝算渺茫。
“天王,此事棘手。”墨離分析,“不出兵,降軍必亂;出兵,則多麵受敵。”
慕容昭建議:“或可派精乾小隊潛入成都,救出部分重要將領家眷,以安軍心。”
冉閔采納此議,派董猙率黑狼騎精銳,扮作商隊,秘密入蜀。
與此同時,解思明和李奕,主動請纓。
“我等願回蜀中,聯絡舊部,裡應外合,推翻王嘏!”
冉閔猶豫:“二位剛歸順,豈可再涉險地?”
解思明堅定道:“王嘏倒行逆施,荼毒蜀中。”
“我等雖已降天王,但不能坐視鄉梓遭難。且救出家眷,也能安定降軍之心。”
李奕也道:“臣在蜀中尚有舊部,可暗中聯絡。若得天王者支持,或可成事。”
冉閔最終同意:“既然如此,二位小心。”
“朕派兵在邊境策應,若事成則進,事敗則退。”
解思明和李奕,於是秘密返回蜀中,憑借昔日人脈……
他們很快聯絡上,一些對王嘏不滿的將領和豪強,暗中組織,反抗力量。
然而王嘏很快察覺了異常,加強了戒備和鎮壓。
成都戒備森嚴,進出困難,反抗行動舉步維艱。
就在這時,一個意外事件,改變了局麵,東晉方麵突然采取行動!
原來,桓衝見蜀中內亂,認為有機可乘。
不顧與冉閔的約定,擅自派兵西進,試圖奪取巴蜀。
這個舉動,激怒了冉閔:“桓衝背約,士可忍孰不可忍!”
他立即調集兵力,攔截東晉軍。兩家在長江一線對峙,幾乎爆發衝突。
消息傳到建康,朝堂震動。
謝安緊急調解,派使者斥責桓衝:“將軍豈可背約尋釁?速退兵!”
王國金卻暗中支持桓衝:“巴蜀空虛,正當取之。”
“冉閔乃北傖流寇,安可信守諾言?”
東晉朝廷內部,分歧已公開化,主戰派與主和派激烈爭論。
王嘏得知東晉與冉閔對峙,大喜過望:“天助我也!”
趁機加強鎮壓,屠殺疑似反抗者,成都血流成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解思明和李奕的行動更加困難,多次險遭逮捕,幸得舊部掩護才脫險。
關鍵時刻,董猙的黑狼騎,發揮了作用。
他們潛入成都,救出了一些重要將領的家眷,包括解思明的妻兒和李奕的老母。
這一舉動,贏得了將軍的衷心感激,軍心暫時安定。
但更大的危機接踵而至,慕容恪病重痊愈後,穩定了北方局勢。
突然派大軍南下,直逼荊州!
原來,慕容恪見南方混亂,認為有機可乘,欲一舉奪取荊襄。
前有東晉軍對峙,後有慕容軍壓境,冉閔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天王,為今之計,唯有與東晉暫時和解,共抗慕容氏。”墨離建議。
冉閔憤然:“桓衝背信棄義,安可再盟?”
慕容昭勸道:“胡虜當前,漢室為重。私怨可暫放,共抗外敵要緊。”
經過激烈思想鬥爭,冉閔最終同意與東晉和解。
派往建康的使者,帶回謝安的親筆信:“胡虜南侵,華夏危殆。”
“願與天王摒棄前嫌,共禦外侮。已令桓衝退兵,請天王速往北線禦敵。”
冉閔於是留部分兵力防備東晉,親率主力北進,迎戰慕容軍。
與此同時,解思明和李奕在蜀中的行動,取得了突破。
他們說服了,成都守將反正,趁夜打開城門,裡應外合,一舉擒獲王嘏!
“逆賊!朕待你不薄,安敢反叛!”王嘏被擒時,破口大罵。
解思明冷冷道:“你荼毒蜀中,天人共憤。今日就是你的死期!”
王嘏被當眾處決,成都百姓,拍手稱快。
解思明和李奕控製成都後,立即釋放被關押的將士家眷,開倉賑糧,安撫百姓。
然後,他們派使者,快馬加鞭向冉閔報捷,並表示願奉冉閔為主,永鎮西陲。
然而使者趕到前線時,冉閔正與慕容軍激戰,無暇西顧。
“告訴解相和李將軍,暫代守成都,安撫百姓。”
“待我破慕容後,再議蜀中之事。”冉閔匆匆回複。
蜀中之亂暫時平定,但更大的風暴,正在北方醞釀。
慕容恪親率大軍南下,與冉閔軍對峙於長江北岸。
曾經東出的蜀兵,如今或降或散,曾經囂張的李勢,早已身死國滅。
而王嘏的野心,也隨著他的人頭落地,而煙消雲散。
唯有巴蜀百姓,依然在亂世中掙紮求存,盼望著和平的曙光。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而這條東出之路,最終成了一條不歸路,血染峽江,魂斷巴山。
站在長江北岸,冉閔南望建康,西思成都,北拒慕容,心中感慨萬千。
亂世之中,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是萬劫不複。
“傳令三軍,準備迎戰!”冉閔的聲音,在江風中格外堅定。
“讓慕容恪看看,漢家兒郎的骨氣!”
江濤洶湧,戰鼓震天。又一場大戰,即將爆發。
本章完)
喜歡漢障不臣土請大家收藏:()漢障不臣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