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飛淡淡地說道:“李處文科生,對曆史典故有一定的研究。你說說,為什麼三國時期,呂布要反董卓?”
白雲飛沒有直接說,而是選擇了一個耳熟能詳的曆史典故。
畢竟有的事情,從兩人的嘴巴裡麵說出來,那就是麻煩。探討曆史,則是一種安全的方式。
之前在慶州的時候,黃祺祥也是用這種方式,告誡自己一些事情。
而白雲飛一說,李默就明白過來。
趙宏偉和史江偉並不是外麵伸進來的手,而是安北內部的一股力量。
正如呂布一樣,他在三國之中是董卓義子,董卓對他有知遇之恩,按說兩人關係牢靠。
實際上並非如此,從一開始,兩人就是利益捆綁,而非信任同盟。
更關鍵的是,呂布在董卓集團內部始終處於“邊緣地位”。
董卓的核心班底是涼州係,如李傕、郭汜等。而呂布是並州人,屬於“外來者”,雖有“中郎將”頭銜,卻無實際兵權,僅負責董卓的貼身護衛。長期被排除在決策層之外,這種“派係隔閡”讓呂布始終缺乏歸屬感。
其次,董卓專權後樹敵無數,始終擔心被刺殺,對身邊人,包括呂布的猜忌日益加重。他雖讓呂布“常侍衛左右”,卻又處處提防。
簡單來說,董卓對呂布“用其勇,防其心”,所以這就是呂布必反的一個外部基礎。
至於後麵一係列的計謀,隻能說小說演繹為了劇情的精彩了。
真正的原因,不過就是一個外部一個內部。
外部已經解釋了,那便是兩人不同心。
呂布必反如果涉及內心,那就是他要獲取更多的權力。王允許諾他,“若誅董卓,可封溫侯,共掌朝政”。
兩相對比,呂布但凡是個有野心的,自然會有所觸動。
說白了這權謀之下,還是深層次的利益聯係。
王允選擇呂布而不是選擇李傕、郭汜,也是這個原因。
如果放在如今的安北,白雲飛似乎是將張元慶比作董卓了。
李默不免笑了笑:“白縣長對張家,似乎有些敵視?”
“並非我有所敵視,而是潛伏已久的一些人,他們是有所敵視的。這就像老山縣和常溪縣一樣,李處擔任一把手的時候,可以說做出了一番巨大成績。但是你下麵的人,個個都服你麼?
隻不過有些人沒有辦法,隻能站在你這邊。你離開之後,人家怎麼想你能管得到麼?哪怕你是為了地區未來的發展,做了很多工作。在一些人眼裡,仍然覺得你礙事,這就是人性。”
白雲飛說到這裡的時候,也是搖了搖頭。
李默聽到這裡,大概就明白過來。
史江偉和趙宏偉之流的背後,就是原本對張家不滿的人。
如今張家不再伸手之後,他們就如同呂布一樣,恨不得率先對董卓發起衝擊。
甚至要把董卓舊部,全部一掃而空。
在這個時候,張慕傾來到安北做公益,隻怕在很多人眼裡,覺得是一種挑釁。
原本很多沒看懂的事情,李默豁然開朗。
李默不免想到了自己,苦笑了一聲:“現在的安北,就像一個棋局,不過棋手似乎多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