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隊駛離火山熱泉區的第五日,海霧如同被扯散的棉絮,在海麵鋪開薄薄一層。寶兒站在船首,指尖觸碰的船舷已不複之前的灼熱,反而帶著潮濕的涼意,甲板上凝結的鹽霜混著霧珠,踩上去咯吱作響,像是踏在撒了糖霜的冰麵。船尾的浪花拖著灰白色尾跡,那是火山灰被洋流帶至此處的痕跡,在霧中若隱若現,如同一條褪色的絲帶。
“夫人,羅盤的銅針粘住了!”哈桑舉著羅盤快步走來,銅製刻度盤上蒙著一層水汽,指針被細密的鹽晶固定在“壬”位,任憑搖晃也紋絲不動,“這霧帶著鹹味,連鐵器都生鏽得快,昨兒剛打磨的刀,今兒就起了紅鏽!”他說得沒錯,船舷邊的鐵錨已覆蓋著橙紅色的鏽跡,鏈環連接處凝著鹽晶,拉動時發出滯澀的“嘎吱”聲,像是老態龍鐘的人在呻吟。
老舵手用篙杆試探水深,竹篙沒入水中三丈有餘,杆身帶出的海水清澈見底,與火山區的渾濁截然不同。“是石灰岩海域!”他的聲音帶著幾分釋然,粗糙的手掌摩挲著篙杆上的水痕,“這種石頭怕酸,被海水泡久了就會出窟窿,底下的洞比篩子眼還多,行船得加倍小心。”他的話很快得到印證,了望手在桅杆上大喊,聲音被霧過濾得有些模糊:“正西方向有島!像塊插在海裡的白玉!”
眾人望去,隻見霧中矗立著一座灰白色的島嶼,輪廓圓潤如饅頭,表麵不見草木,裸露的岩石在霧中泛著冷光,恰似被打磨過的白玉。靠近後才發現,島嶼的岩壁上布滿蜂窩狀的孔洞,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有的如碗口般圓潤,有的似裂縫般狹長,海浪拍打岩壁的聲音從孔洞中傳出,被放大成渾厚的回響,如同無數麵鼓在同時敲擊。
“是海水啃出來的洞。”曾在嶺南見過喀斯特地貌的水手解釋道,他指著一處較大的洞口,浪花從洞中湧入又噴出,形成白色的水柱,“這種石頭叫灰岩,被海水泡久了會變軟,浪頭一衝就出窟窿,年深日久就成了這模樣。”他說得沒錯,岩壁上的孔洞邊緣都十分光滑,顯然是被海浪長期侵蝕的結果,洞口附著的牡蠣殼層層疊疊,記錄著歲月的痕跡。
正午的霧靄稍稍散去,露出島嶼全貌。這座灰岩島並非渾然一體,而是由數座相連的小島組成,島與島之間的水道狹窄如巷,最窄處僅容一艘船勉強通過。水道兩側的岩壁上,懸掛著長短不一的石鐘乳,形狀如同倒垂的冰棱,有的尖端還滴著水珠,落入海中的聲響在狹窄的水道中回蕩,如同清脆的玉磬聲。
“小心碰頭!”老舵手在船頭大喊,他正用長篙測量石鐘乳的高度,竹篙頂端綁著的紅綢帶幾次險些被石尖刮到,“這些石筍長得快,去年能過的地方,今年說不定就卡脖子!”他的話未落,船身突然輕微震動,一根低垂的石鐘乳擦過主帆,帆布被刮出細長的口子,棉線在風中飄散,如同斷裂的蛛絲。
漲潮時分,灰岩島的景象發生驚人變化。原本裸露的岩洞被海水逐漸填滿,海浪從洞口湧入,在洞內形成旋轉的渦流,發出“嗚嗚”的聲響,如同巨獸在低吼。更奇特的是,某些岩洞的入口處會噴出白色的水霧,與海霧交融在一起,讓人難以分辨哪裡是自然霧靄,哪裡是海浪激起的水汽。
“是潮洞!”寶兒指著一處正在噴水的岩洞,洞口的水位隨潮汐漲落而變化,“海水灌入岩洞,被裡麵的空氣擠壓,就會從縫隙中噴出,跟咱們在鹽沼地見過的泥泡一個道理。”她讓人將係著鈴鐺的麻繩拋入洞口,鈴聲在洞內回蕩許久才傳出,根據聲音判斷,這處岩洞的深度至少有十丈,內部空間極為廣闊。
午後的海霧突然變濃,能見度降至不足五丈。船隊在狹窄的水道中迷失了方向,船身幾次險些撞上岩壁,船員們不得不放下船槳,用篙杆試探著緩慢前行。霧中突然傳來“嘎嘎”的叫聲,一群黑色的海鳥從岩洞飛出,翅膀拍打水霧的聲響驚起成片的水花,鳥群飛行的軌跡恰好避開了水下的暗礁,為船隊指引方向。
“是海燕!”經驗豐富的水手認出了這些海鳥,“它們專在岩洞裡築巢,閉著眼睛都能避開石筍,跟著它們準能找到寬水道!”他說得沒錯,當船隊順著鳥群的軌跡航行時,測深繩顯示的水深始終穩定,再未出現觸礁的驚險,岩壁上的孔洞也漸漸變得稀疏,水道愈發寬闊。
海霧中隱藏著另一重危險。灰岩島的某些岩洞在退潮時會露出尖利的石筍,如同埋伏在暗處的長矛,漲潮時則被海水淹沒,變得難以察覺。船員們在一處開闊的水域停靠時,發現水下的石筍上掛著破碎的船板,木板上的桐油塗層已被海水侵蝕殆儘,露出底下朽爛的木質,顯然是過往船隻觸礁的殘骸。
“這些石筍比珊瑚礁還厲害。”哈桑用刀刮下石筍表麵的一層,刀刃與石灰岩碰撞發出“咯吱”聲,“珊瑚礁是軟的,這些石頭硬得能當磨刀石,船底撞上準開花。”他讓人將桐油與馬尾藻纖維混合,塗抹在船底易受撞擊的部位,這種混合物在水中會膨脹,能形成堅韌的保護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霧散的間隙,船員們在灰岩島上發現了驚喜。一處隱蔽的岩洞內有淡水滲出,水流順著岩壁上的凹槽彙聚成小小的水潭,水質清澈甘甜,與海水的鹹澀截然不同。水潭周圍的岩石上生長著翠綠的苔蘚,葉片上滾動的水珠在陽光下閃爍,顯然是長期受淡水滋養的結果。
“是灰岩的縫隙存住了雨水。”寶兒用陶碗舀起潭水,碗底沉澱著細微的灰岩粉末,“這種石頭有空隙,能像海綿一樣吸水,積少成多就成了淡水潭。”她讓人將淡水裝入陶罐,潭底的沙子隨著水流被帶入罐中,沉澱後竟形成奇特的紋路,恰似灰岩島的地圖,讓人嘖嘖稱奇。
夜幕降臨時,潮洞的景象愈發詭異。某些岩洞的內部會發出微弱的藍光,光芒從洞口透出,在霧中形成奇異的光影,如同傳說中的“鬼火”。靠近後才發現,那是附著在岩洞內壁的發光貝類,它們在黑暗中綻放出藍綠色的光芒,吸引著小魚前來覓食,形成獨特的生態係統。
“這些光可以當航標。”寶兒指著發光最亮的岩洞,“潮洞的位置固定,發光貝類的亮度隨潮汐變化,漲潮時最亮,退潮時則變暗,比咱們帶的油燈靠譜。”她讓人將收集到的發光貝類裝入玻璃罐,懸掛在船頭,藍光在霧中穿透力極強,果然避開了幾處隱藏的暗礁。
深夜的潮水達到頂峰,整個灰岩島仿佛漂浮在海中的迷宮。船隊在一處開闊的水域拋錨,等待潮水退去。船員們借著貝類的光芒檢查船身,發現船底附著著許多細小的灰岩碎片,用手一摸,竟帶著微弱的粘性——那是灰岩被海水侵蝕後形成的鈣質沉澱,長期附著會增加船身重量,影響航行速度。
“用醋擦!”寶兒讓人取來醃製酸菜的醋壇,“酸能化掉這些石頭渣,跟咱們在家洗水垢一個道理。”船員們將醋塗抹在船底,果然產生了氣泡,鈣質沉澱漸漸溶解,船身變得輕盈許多,在次日的航行中速度明顯加快。
黎明時分,海霧終於散儘,朝陽將灰岩島染成金色。退潮後的岩洞露出奇特的內部結構,石筍與石柱縱橫交錯,形成天然的石廳,廳內的岩壁上布滿海浪侵蝕的痕跡,如同天然的壁畫,記錄著數百年的潮汐變遷。船員們在一處石廳內發現了前人留下的標記,岩壁上刻著模糊的字跡,依稀能辨認出“永樂三年”的字樣,旁邊還畫著簡單的水道圖,顯然是過往船隊留下的指引。
寶兒讓人將灰岩島的發現一一記錄在航海圖上:用藍色標注潮洞的位置,紅色標記危險的石筍,黃色畫出安全水道,旁邊詳細注明潮汐漲落時的岩洞變化、海鳥的活動規律、發光貝類的分布特點,以及淡水潭的具體位置。這些帶著海霧濕氣的記錄,與火山熱泉區的地熱標記、環礁湖的珊瑚分布相互補充,讓這幅跨越萬裡的航海圖愈發詳儘。
船隊離開灰岩島時,回望那座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的島嶼,白色的岩壁與藍色的海水相映成趣,潮洞噴出的水霧在朝陽中折射出七彩的虹光,宛如一座天然的水晶宮。船員們的臉上雖帶著疲憊,卻難掩興奮——他們不僅穿越了這片迷霧籠罩的險地,更讀懂了灰岩與潮汐的對話,那些蜂窩狀的岩洞、噴水的潮洞、發光的貝類,不過是大自然用億萬年時間雕琢的作品,是海洋與陸地共同書寫的詩篇。
船帆再次鼓滿風,帶著新的發現與滿滿的淡水,朝著下一片未知的海域駛去。甲板上,用灰岩粉末與桐油混合製成的密封劑散發著淡淡的酸味,塗過的帆布裂口已被牢牢粘住,在風中鼓脹如飽滿的氣囊;航海圖上新添的標記密密麻麻,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聯起一條穿越險地的安全航道。寶兒望著遠方的海平麵,心中明白,每一處奇特的地貌都是大自然的饋贈,每一次成功的穿越都是對海洋規律的深刻領悟,而真正的航海智慧,便藏在這些看似平凡的觀察與實踐之中。
喜歡穿越北宋:法學驕子的逆襲之路請大家收藏:()穿越北宋:法學驕子的逆襲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