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帆掠過濕地邊緣的燈心草時,葉片上的水珠被風甩向甲板,在桐油布上濺成細小的星點。寶兒將裝著耐澇粟種的陶罐搬進艙內,與耐鹽禾種並排擺放,兩個陶罐間的空隙恰好能放下新收集的濕地泥土樣本,土塊裡還嵌著幾根燈心草的纖維,在顛簸中輕輕顫動。海圖上“燈心草濕地”的標記旁,已用炭筆標注出洪水淹沒的最高水位線,曲線末端指向東北方的丘陵陰影——那是今日航程的目標。
“夫人,海風變乾了!”哈桑用手背擦拭額頭的汗,皮膚接觸到的風帶著燥熱的觸感,與濕地的濕涼截然不同,“您看羅盤旁的鹽晶,昨晚結的霜這會兒全化了,連銅壺滴漏的水流都變快了。”他說得沒錯,甲板上的鹽霜已化為水漬,原本黏膩的柚木變得乾爽,赤腳踩上去能聽見清晰的“咯吱”聲,像是踏在曬乾的麥稈上。
老舵手望著遠方隆起的陸地,渾濁的眼睛裡映出灰褐色的輪廓:“是台地丘陵!”他的手掌在舵輪上摩挲著磨損的紋路,“這種山不高,卻陡得很,石頭多土少,能長東西的都是扒著石縫活的硬茬。”他的話很快得到印證,船隊靠近岸邊時,隻見丘陵的岩壁裸露在外,層層疊疊的灰岩上布滿裂隙,稀疏的植被從縫中探出頭,葉片大多肥厚多肉,顯然是為了儲存水分。
正午的陽光直射岩壁,將石頭曬得滾燙。用手觸摸岩壁,能感受到明顯的灼痛感,溫度計顯示氣溫較濕地驟升七度,銅製儀器的刻度盤都被曬得有些變形。更奇特的是,丘陵的陰影帶涇渭分明,陽光照到的地方寸草不生,陰影裡卻生長著茂密的灌木,葉片在風中翻動,露出銀灰色的背麵,仿佛在主動反射陽光,減少水分蒸發。
“看那些灌木下!”曾在西北高原從軍的船員突然喊道,他指著一處背陰的石縫,幾株低矮的植物正從灌木根部鑽出來,莖稈粗壯如手指,頂著飽滿的豆莢,外殼呈青綠色,布滿細小的絨毛,pods豆莢)成熟的部分已微微泛黃,輕輕一碰便“啪”地裂開,彈出圓潤的褐豆,落在石縫裡滾動。這些植物的根係異常發達,像無數褐色的繩索纏繞在岩石上,即使最貧瘠的石縫,也能看到它們頑強的根須。
“是野豇豆!”船員的聲音帶著激動,他曾在西北的戈壁灘見過類似的作物,“那年大旱,地裡的麥子全枯死了,就這種豆子在石縫裡結了果,煮著吃有點硬,磨成粉摻著麥麵做餅,頂餓得很!”他說得沒錯,剝開豆莢,裡麵的豆子比尋常豇豆小,卻更加飽滿,種皮堅硬,用牙齒咬開,果仁呈淡黃色,帶著淡淡的豆香,嚼之有韌性,顯然富含澱粉和油脂。
寶兒讓人丈量植株的分布,發現它們多生長在海拔三丈左右的背陰石縫,每株間距約三尺,既能避開正午的強光,又能分享有限的土壤養分。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野豇豆的根係會分泌出黏性液體,將周圍的碎石黏結成小塊,形成微型的“土壤團”,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團塊會越來越大,為自身和其他植物創造生存空間,仿佛在主動改造環境。
午後的天氣突變,西北方卷起黃沙,帶著乾燥的風呼嘯而至。丘陵的植被在風中劇烈搖晃,高大的灌木被吹得彎腰,野豇豆卻幾乎不受影響,低矮的株型讓它們躲在灌木的庇護下,豆莢緊緊貼在莖稈上,避免被風吹落。更奇特的是,風沙過後,這些植物的葉片會分泌出一層蠟質,將附著的沙粒排斥在外,保持葉麵的乾淨,以便更好地吸收陽光。
“這豆子比粟米還耐旱!”哈桑撿起被風吹落的豆莢,外殼雖有些破損,裡麵的豆子卻完好無損,“剛才那陣沙暴,換了濕地的粟苗早被打蔫了,它倒像沒事人一樣。”他說得沒錯,檢查石縫中的植株,即使根係暴露在外的部分,也隻是輕微失水,沒有出現枯萎的跡象,顯然有很強的抗旱能力。
在一處較平緩的台地,船員們有了更意外的發現。幾塊散落的石板下,壓著半圈朽爛的木柵欄,顯然是人工搭建的痕跡。柵欄內的石縫裡,野豇豆生長得格外密集,豆莢也更加飽滿,旁邊還散落著一個破損的石臼,內壁殘留著豆粉的痕跡,底部刻著一個模糊的“豇”字,風格與之前發現的陶罐相似,顯然是先民在此種植或加工豇豆的證據。
“看來前人也看中了這豆子的耐旱性。”寶兒摩挲著石臼邊緣的磨損處,“這柵欄的間距和野豇豆自然生長的一樣,說明他們觀察得很仔細,隻是不知為何沒能延續下來。”她讓人將石臼裡的殘留物與新鮮豆粉對比,發現兩者的質地、色澤幾乎一致,證明這種野豇豆的特性十分穩定,適合人工培育。
夜幕降臨時,船員們在背陰的石縫旁搭起臨時的營地。用灰岩碎片壘起的簡易灶台,既能擋風又能利用岩壁反射熱量,篝火點燃後,跳動的火焰映照著岩壁上的古老刻痕——那是一些模糊的圖案,像是人手捧豆莢的樣子,與他們白天收集豆種的動作驚人地相似,仿佛跨越時空的呼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寶兒借著篝火的光,在海圖上仔細標注:用褐色圓點標記野豇豆生長區,紅色線條畫出丘陵的等高線,藍色箭頭注明風沙的來向,旁邊特意記下“莖矮、根韌、耐旱、抗風沙”等特性,字跡在火光中微微晃動,卻一筆一劃格外清晰。她讓人將收集的豆種分成兩份,一份用硫磺和草木灰混合保存,另一份裝進陶罐,埋在背陰的石縫裡,做個簡易的“種子庫”,留待日後驗證其保存能力。
深夜的丘陵格外安靜,隻有風吹過石縫的“嗚嗚”聲,像是大地在低語。寶兒趴在營地邊觀察野豇豆的夜間狀態,發現它們的葉片會微微閉合,減少水分蒸發,根須則在黑暗中繼續生長,緩慢地向更深的石縫延伸,仿佛在為應對明天的乾旱做準備。這種日夜交替的生存策略,讓它們在貧瘠的環境中得以延續,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黎明時分,收集的豆種已裝滿兩個陶罐。船員們用灰岩碎片將罐口密封,再裹上厚厚的麻布,小心翼翼地搬上船。老舵手則在最高的一塊岩石上做了個標記,將一束帶著豆莢的植株係在石縫裡,隨風飄動的豆莢像個小小的風向標,標記著這片藏著耐旱豆種的丘陵。
船隊離開時,朝陽正從丘陵的縫隙中升起,將岩壁染成金色。回望那些在石縫中頑強生長的野豇豆,它們仿佛在向船隊揮手告彆,又像是在堅守著這片貧瘠的土地,等待著下一次被發現。船員們的臉上雖帶著疲憊,卻難掩收獲的喜悅——他們不僅找到了珍貴的耐旱豆種,更在海圖上又添了一筆寶貴的記錄。
船帆再次鼓滿風,帶著新的發現和滿艙的希望,繼續朝著下一片未知的海域駛去。甲板上,裝著野豇豆的陶罐與耐鹽禾種、耐澇粟種並排擺放,三個樸素的容器裡,裝著的不僅是種子,更是穿越山海的勇氣和對未來的期盼。寶兒望著遠方的海平麵,心中明白,這些從石縫中、鹽堿地、濕地裡尋來的種子,終將在合適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為天下百姓帶來豐收的希望。
喜歡穿越北宋:法學驕子的逆襲之路請大家收藏:()穿越北宋:法學驕子的逆襲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