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群島海峽與早熟麥種_穿越北宋:法學驕子的逆襲之路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356章 群島海峽與早熟麥種(1 / 1)

船帆在晨霧中鼓脹如滿月,甲板上的陶甕隊列又添了新成員——裝著野蕎麥的容器被紅綢帶係在中央,與耐鹽禾、耐旱豇豆形成對稱的三角。寶兒用象牙筆在海圖上勾勒出溪流入海口的輪廓,筆尖蘸著的桐油在羊皮紙上暈出淺黃的圈,恰好框住新發現的“蕎麥生長帶”,旁邊標注的“晝夜溫差八度”與昨日的觀測記錄分毫不差。

“夫人,船在打轉!”哈桑的喊聲帶著急促,他手中的羅盤指針像受驚的雀鳥,在“壬”“癸”之間瘋狂跳動,銅針與刻度盤摩擦發出“滋滋”的聲響。眾人望去,隻見船隊闖入一片星羅棋布的小島,島與島之間的水道狹窄如巷,最窄處僅容兩船並行,水流在此形成複雜的漩渦,船尾的浪花被撕成白色的碎片,如同被頑童揉皺的銀箔。

老舵手將測深繩拋向右側的礁石,麻繩繃緊的瞬間,他突然拽著繩子下蹲:“是‘絞船流’!”粗糙的指節因用力而發白,“這些島像梳子齒似的把海水分成百十條路,水流撞到礁石就打轉,能把船絞成碎片!”他的話未落,左側島嶼的岩壁上突然落下幾塊碎石,砸在船舷邊的水麵,激起的水花濺在甲板上,帶著潮濕的苔蘚氣息。

正午的陽光穿透薄霧,將海峽照得透亮。水道兩側的島嶼呈現奇特的地貌:東側的島嶼覆蓋著茂密的針葉林,鬆針在風中簌簌作響,樹下的腐葉積得很厚,踩上去能沒過腳踝;西側的島嶼則多為裸露的花崗岩,岩石在海浪的侵蝕下形成蜂窩狀的孔洞,棲息著成群的海鳥,鳥糞在岩壁上積成白色的條紋,與黑色的岩石形成鮮明對比。

“看那些岩石縫隙!”曾在膠東半島務農的船員突然喊道,他指著西側島嶼背風的石縫,幾株低矮的草本植物正從碎石中探出頭,葉片細長如劍,頂端抽著穗狀花序,麥粒飽滿如珍珠,外殼呈金黃色,陽光照在上麵,反射出的光芒如同散落的碎金。這些植物的生長周期顯然很短,有的剛抽穗,有的已成熟,同一叢中竟能看到不同的生長階段,仿佛在與時間賽跑。

“是早熟麥!”船員的聲音帶著激動,他摘下一株成熟的麥穗,用手掌輕輕揉搓,麥粒脫殼而出,呈白色,質地堅硬,“俺們老家叫‘搶收麥’,天旱的時候能提前半月成熟,就是產量低,可在這種地方能長,就是救命的糧!”他說得沒錯,測量麥株的高度,僅及尋常小麥的一半,根係卻異常發達,像無數細須抓住碎石,即使最貧瘠的岩縫,也能看到它們頑強的身影。

寶兒讓人記錄麥種的生長環境:海拔不足十丈,背風向陽,石縫中土壤層薄,卻富含花崗岩風化的礦物質,ph值偏酸性。更奇特的是,這些小麥的葉片對光照極為敏感,正午陽光強烈時會向上豎起,減少受光麵積,午後陽光減弱則平展鋪開,最大限度地吸收光能——這種特性讓它們在海峽多變的光照條件下,仍能保持快速生長,從發芽到成熟隻需四十五天,比中原小麥縮短近一半時間。

午後的海峽突然起風,風向在東西兩側島嶼間來回切換,形成獨特的“穿堂風”。風力雖不算強,卻帶著旋轉的力道,能輕易將未成熟的麥穗吹落。早熟麥卻展現出驚人的適應能力:莖稈基部有明顯的節狀膨大,如同天然的減震器,能緩衝風力的衝擊;麥穗的穎殼邊緣長著細小的鉤狀毛,能相互勾連,避免籽粒脫落,恰似用細繩將麥粒牢牢鎖住。

“這麥子比蕎麥還機靈!”哈桑用手撥動麥株,莖稈在受力後會緩緩回彈,沒有出現倒伏,“剛才那陣旋風,換了丘陵的豇豆早被吹斷了,它倒像裝了彈簧似的,能屈能伸。”他說得沒錯,檢查受風最嚴重的麥叢,隻有少數麥穗被吹落,大部分仍完好無損,穎殼上的鉤毛緊緊抓住籽粒,如同母親保護孩子般不離不棄。

在西側島嶼的一處洞穴中,船員們有了重大發現。洞穴入口被藤蔓遮掩,掀開後露出人工開鑿的痕跡,岩壁上刻著規整的溝槽,顯然是儲存糧食的地方。洞穴深處散落著十幾個陶倉,其中一個保存完好的陶倉裡,裝滿了碳化的麥粒,籽粒形狀與新鮮的早熟麥完全一致,隻是顏色發黑,陶倉的外壁刻著“速麥”二字,字體與之前發現的“蕎”“粟”同屬一種風格,顯然是古代先民對這種作物的命名。

“這些陶倉的排列有講究。”寶兒觀察洞穴的布局,陶倉沿洞壁呈階梯狀排列,底層的倉底有排水孔,顯然是為了防潮,“說明他們不僅種植這種小麥,還掌握了儲存技術,而且麥粒經過篩選,飽滿度遠超野生種,顯然經過長期選育。”她讓人將碳化麥粒與新鮮種子對比,發現兩者的千粒重相差不到一成,證明這種早熟特性經過數百年仍保持穩定,是可靠的糧種資源。

夜幕降臨時,海峽的潮汐開始上漲,海水沿著水道倒灌,淹沒了島嶼底部的礁石,形成白色的浪花。船員們在洞穴旁搭起臨時營地,用針葉林的枯枝燃起篝火,火焰映照著岩壁上的古老刻痕,其中一幅圖案描繪著先民收割小麥的場景:人們彎著腰,手中的鐮刀短小鋒利,顯然是為了適應矮生的麥株,旁邊畫著太陽和月亮,標注著“四十五日”的字樣,與他們觀測的生長周期完全吻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寶兒借著篝火的光,在海圖上詳細標注:用黃色圓點標記早熟麥生長區,紅色箭頭畫出穿堂風的路徑,藍色曲線注明潮汐淹沒的範圍,旁邊附上麥穗的素描,特意標出穎殼鉤毛的細節。她讓人將收集的麥種分成四份,分彆用硫磺草木灰、乾燥的針葉、海水浸泡過的麻布、陶罐密封四種方式保存,對比不同環境下的發芽率,為日後的儲存提供數據支持——這些細節,恰是航海圖之外最珍貴的收獲。

深夜的海峽格外安靜,隻有潮汐拍打礁石的“嘩嘩”聲,和遠處海鳥的啼鳴。寶兒趴在營地邊觀察小麥的夜間狀態,發現它們的呼吸作用明顯減弱,葉片上的氣孔閉合,減少水分蒸發,仿佛在積蓄能量,為次日的快速生長做準備。這種“晝長夜息”的生長節奏,讓它們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生命周期,展現出對海峽環境的精準適應。

黎明時分,收集的早熟麥種已裝滿四個陶倉,船員們用桐油布將倉口密封,再用藤蔓捆紮牢固,小心翼翼地搬運上船。老舵手則在洞穴的岩壁上做了標記,用鑿子將麥穗的圖案刻在“速麥”二字旁邊,新刻的線條與古老的刻痕交相輝映,仿佛在訴說著人類與這種作物跨越時空的默契。

船隊離開海峽時,朝陽正從東側島嶼的針葉林後升起,金色的陽光穿過鬆針的縫隙,在海麵上灑下斑駁的光點。回望那些生長在岩縫中的早熟麥,它們仿佛在向船隊揮手告彆,又像是在堅守這片貧瘠的土地,等待著下一次被發現。船員們的臉上雖帶著疲憊,卻難掩收獲的喜悅——他們不僅找到了珍貴的早熟麥種,更在海圖上又添了一筆寶貴的記錄,這些發現將為中原的糧食生產帶來新的希望。

船帆再次鼓滿風,帶著新的收獲和更豐富的海圖記錄,繼續朝著下一片海域駛去。甲板上,裝著早熟麥的陶倉與耐鹽禾種、耐澇粟種、耐旱豇豆、耐寒蕎麥整齊排列,五個容器如同五顆明珠,串聯起從海洋到山地的生存智慧。寶兒望著遠方的海平麵,心中明白,這些從海峽岩縫中尋來的早熟麥種,終將在中原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為那些飽受氣候無常之苦的百姓帶來豐收的希望,而這段航海的曆程,也將成為天下一統最堅實的基石。

喜歡穿越北宋:法學驕子的逆襲之路請大家收藏:()穿越北宋:法學驕子的逆襲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開局就摔死?這個求生有點野 八零辣媳不好惹,京少今天又護短了 鬼滅:請讓我當個人吧 百世修仙:我能固定天賦 八零大院:凝脂美人她持美行凶 三尺微命,一拳爆星 布衣錦繡 寒假回家過年,高鐵偶遇高冷校花 邵總,你心上人閃婚了 讓你瞎撩,被頂流死對頭盯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