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師,家父已然被廠衛抓去,學生眼下已然方寸大亂,不知如何是好了,還望周師為學生指點迷津!”
侯方域先前與冒襄、陳貞慧等人在西安門外請願,原本以為數千學子一並出動,應該能有所收獲,萬萬沒料到收獲到了廠衛!
皇帝居然能派出廠衛來彈壓士子,這大大出乎了眾人的意料,而且手段狠決,就跟抓豬如出一轍。
站在原地不動就會被逮個正著,大部分人都沒做好被下獄的準備,故而幾乎是一哄而散,場麵顯得無比混亂。
嘶喊、謾罵、擁擠、踩踏者甚多,全然看不出儒生的斯文模樣,與平素被衙役打壓的市井無賴彆無二致。
侯方域與冒襄跑得快,沒被逮到,陳貞慧等人被從旁邊過來的士子撞倒,想起身在跑遍為時已晚。
他們站的位置靠前,幾乎與出來的廠衛麵對麵,反應時間寥勝於無,此番算是倒了大黴。
這還沒完,侯方域以為家父身為朝廷刑部左侍郎,廠衛若不奉旨,決計不敢搜查。
便帶著冒襄回家,沒等進府,遠遠的便看到自家門前占了不少廠衛藩子。
二人隻能躲在角落裡駐足觀望,隻見侯恂從裡麵出來,手上已經被戴上了鐐銬。
驚詫地侯方域都難以置信,不知父親所犯何事,又生怕被牽連到,沒敢直接上前詢問。
這倒是救了侯方域一命,因為廠衛對圍觀的百姓當眾宣布,誰能舉報侯方域藏身之處,賞銀千兩!
自己居然成了朝廷懸賞之人!
不光侯方域傻眼了,一旁的冒襄更是感到莫名驚詫。
侯恂這才剛出來多長時間?
轉眼被二次下獄了,事情實在是太過蹊蹺了。
二人也不知所以然,想到了一個去處,隻得遮住口鼻,趕緊溜之大吉。
落腳點便是位於南都的一處僻靜宅院,這裡是前首輔周延儒所購置的,為了能夠被朝廷複起,現在正好啟用。
今年是周延儒當上大明首輔十周年,頗為諷刺的是,同時也是下野十周年!
因為在崇禎二年,周延儒僅當了四個月的首輔,便被溫體仁給搞下去了。
當時周延儒不過三十有六,對於互相掣肘認識不足,這才著了溫體仁的道。
而且由於之前沒有啟用已經答應好的錢謙益,又使得自己在東林裡麵飽受排擠。
回家之後,周延儒反思了之前的得失,又權衡了各種利弊,一直在等待有一個時機的到來。
靜候許久,時機沒等來,卻等來了太子遣人送來的罰單!
金額高達十萬兩!
這還不算,太子還要求其寫下一份永不反朝廷的保證書!
對周延儒來說,等於同時得了外傷與內傷!
讓周奎入了自家的族譜,合著一點用不頂,真乃多此一舉!
後來周延儒才知曉,周奎居然也被太子給抄家了。
要不是念其為國仗,還是太子的姥爺,這會兒已經被定罪了。
麵對氣勢洶洶的廠衛,周延儒沒有辦法,隻得悉數照辦。
十萬兩銀子全當是被土匪給劫了,保證書也不過是廢紙一張,待自己東山再起,便不會做數了。
兄長周素儒被免去錦衣衛千戶,家人周文鬱被免去副總兵的職務,這讓周延儒麵子上比較難堪。
可如今自己已經下野十年了,早已不是那個風光無限的首輔了,麵對太子的諭令,根本沒有招架之功。
待看過周皇後的來信之後,周延儒這才明白,原來是吳昌時與太子在聯手謀害自己。
太子尚且年幼,此事多半是吳昌時的主意,否則太子斷然不會對自己的把柄如此清楚。
若是自己有天能夠重掌大權,便要先置吳昌時這條白眼狼於死地!
私人恩怨倒是其次,主要是吳昌時知道的事情太多。
這種人若是反水,將一些機密和盤托出,對當事人的威脅太大。
最為穩妥的辦法便是讓其永遠的閉嘴……
死人是不會向旁人透露秘密的,周延儒覺得這法子特彆適合吳昌時!
不論是刺殺、下毒、溺水那種法子,隻要能弄死吳昌時,都可以考慮施行!
周皇後在信中說,自己已經安撫好了太子,也讓吳昌時不再惹是生非,近期讓周延儒不要輕舉妄動。
然而對周延儒來說,吳昌時已經成為了一個棘手的麻煩。
關鍵在於,吳昌時知曉周延儒與周皇後的關係,周延儒知曉周皇後與吳昌時的關係,周皇後知曉吳昌時與周延儒的關係。
不但如此,三人都知曉周皇後與另外兩人的關係並不一樣,有一邊的關係是非常特彆的,這才是事情的重中之重!
周延儒認為周皇後來信中說太子並不知曉,隻是起疑後被其安撫住了,現在隻要不節外生枝,一切便可歸於平靜。
此事具體能平靜多久,誰也不知道……
有鑒於此,周延儒隻得放棄了之前的打算,采取戒急用忍的策略。
原因很簡單,此事一旦被曝光,從自己口中說出,自己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從吳昌時口中說出,那廝必死,說不定案子還會牽連到自己。
那廝在此時選擇緘默不語,想必也知道此事的威力非同小可。
想活命就得乖乖閉嘴,不然大家屆時都要一並完蛋!
周皇後是否會被殃及,周延儒不清楚,但隻要清楚自己和吳昌時肯定會被滅口就足夠了!
在這件事情裡,周皇後肯定不會說,至於另外兩人,管住自己的嘴,才能保住自己的命!
“朝宗,眼下情況不明,若是廠衛並未儘快前來,則說明此處並未被其關注。否則,為師便要為你二人另謀一處地方了。”
周延儒還不曾知曉皇帝的用意,目前隻知道侯恂被抓,侯方域被懸賞,僅此而已,憑此消息並不能做通盤考量。
“周師,學生此前聽說揚州鹽商被勇衛營抓捕,食鹽被搶來價值百萬兩之巨。皇帝為充實太倉,下令奪瑉其財,已然是不擇手段了,與萬曆時期橫征暴斂又有何分彆?”
冒襄覺得要不是皇帝向百姓伸手索要銀子,眾人也不會前去請願了,更不胡發生後來的事情了,一切都源於皇帝的貪婪成性。
“此事不難猜測,以某看來,要麼崇禎是個無道昏君,要麼是身邊有奸佞刻意為之。崇禎在北都,加稅於農戶,弄得瑉不聊生。如今移駕南都,則加稅於商賈,又弄得商賈苦不堪言。搜刮來的錢來被蛀蟲侵吞大半,邊務告急,此君便殺害忠良為己掩飾錯誤。如此無道之君先發《罪己詔》,如今又故計重拾,我等百姓又有何理由來擁護之?曆朝曆代皆亡於昏君之手,而非百姓也!”
侯方域認為天啟已經夠無能的了,沒想到崇禎比天啟還可笑。
前麵那個是常年不上朝,後麵那個天天上朝。
卻在關外屢戰屢敗,在關內弄得瑉怨沸騰,似乎還不如前麵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