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戰的前五十天,神聖羅馬帝國空軍便損失了超過七百架戰機,接近裝備總數的一半。
這種損失速度自然是約瑟夫皇儲完全無法承受的,更是會讓前線各部倍加難受。
約瑟夫也意識到了對方空軍的強大實力並不是虛構出來的,而是實打實的強悍。
根據飛行員們的報告彙總,帝國空軍司令韋伯元帥樂觀地認為他的空中騎士們至少已經擊落了四百至五百架敵機。
雖然己方的損失數量更多,但毫無疑問,空中騎士們的戰績是極其彪炳,非常值得驕傲和自豪的。
這個戰績暫時無法驗證真偽,因為前線部隊實在是無力俘獲敵方空軍將領,連飛行員都沒抓到幾個活的。
對方的戰機性能奇佳且飛行員的技術十分的精湛,這給神聖羅馬帝國空軍飛行員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
不過空中騎士們並不會被一時的挫折所打敗,隻要後方還有戰機供他們升空作戰,他們便可以繼續戰鬥下去。
看在皇帝的麵子上,法國、荷蘭、丹麥等能夠生產“信天翁”戰鬥機的國家,其元首都同意了援助神聖羅馬帝國第二批戰鬥機。
總數約為三百架,到貨時間大概為三天至一周左右,效率已經非常之高了,而且讓己方飛行員直接飛到其境內的機場去。
當然是指與本國接壤的邊境地區,而非東線戰場,那裡幾乎都已經被明帝國所占領了,去了就是送死去了。
這個援助規模還遠遠滿足不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胃口,利奧波德已經懇求各國援助第三批軍火。
主要包括一千架戰機、一千輛坦克、一千門火炮、五千輛卡車、五萬匹戰馬、二十萬支步槍、兩千萬發子彈、兩百萬顆手榴彈。
可以提供二手貨,但結算時,神聖羅馬帝國會按照全新的市場價格結算,待戰後便可償還債務。
對此,各國元首都認為這個老東西就是想要賴掉相關債務,借給他的越多,自己的損失就越大,這就是一筆死賬!
有鑒於此,連歐洲首富路易十四都不再願意大舉援助利奧波德第三批軍火了,而且動作大了,也容易冒犯到明帝國。
畢竟法國之前已經收到了對方的特殊表示了,這時候就不能再明目張膽地支持神聖羅馬帝國了,否則雙方都會不高興的。
再說自己就當是送給利奧波德的軍火,恐怕用不了一周時間,就可能變成殘骸、零部件,甚至落到明軍的手裡,變成對方的戰利品。
如果對方繳獲的戰利品裡大部分都是法國貨,一旦出現這種情況,自己麵對明帝國駐法大使得時候得有多尷尬?
路易十四隻能答複利奧波德,法國剛剛結束戡亂行動,也處於困難時期,不可能再拿出這麼一大筆預支的軍火援助。
至多可以幫助對方完成要求的十分之一的份額,這已經是自己的極限了,剩餘的部分,就得利奧波德自己想辦法了。
當然,這些軍火全部都是法軍淘汰的二手貨,路易十四根本就不打算給全新的,提供給對方的前兩批軍火也都是二手貨。
就算如此,前三批軍火,法國總計就已經向對方提供了六百架戰機、五百輛坦克、八百門火炮、上千輛卡車,以及可以武裝十萬人的輕武器。
按照東線戰場神聖羅馬帝國部隊的潰敗速度來計算,就算法國再援助對方二十個機械化步兵旅的武器裝備,恐怕也隻能幫助其支撐半個月而已。
這還是往多了說,誰都說不好神聖羅馬帝國到底還能堅持多長時間。
柯爾貝不禁形容,以前第一次歐戰是無底洞,後來海軍軍備競賽是無底洞,如今這場戰爭又變成了無底洞。
誰要真的全力援助神聖羅馬帝國,就等於跳進了這個無底洞裡,最終將會給這個帝國和利奧波德父子陪葬……
為了法國的未來,法國也不會無條件且不計成本地援助神聖羅馬帝國,更不會跟隨其一起覆滅!
利奧波德本來指望從法國一家身上就完成總額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其他幾家再湊一湊的話,說不定可以達到百分之七十左右。
這下隨著路易十四的大幅度收緊援助規模,自己的願望就要徹底落空了,因為其他幾家是不可能提供比法國還多的武器裝備的。
最終好說歹說,也僅僅拿到了接近原來目標百分之五十的軍事援助。
當然,就算是這些軍火,也足以武裝起五個坦克旅、五個騎兵旅和十五個步兵旅的了。
如果能將這些新組建的部隊運用得當的話,的確可以給不可一世的敵人製造巨大的麻煩。
鑒於俄裔部隊的糟糕表現,新獲得的坦克與卡車,約瑟夫已經不打算再分給他們了,還是要武裝戰鬥力更強的德意誌士兵。
十個軍二十萬人的俄裔部隊居然連一周都堅持不了,就被黃皮猴子給擊敗了,這讓約瑟夫皇儲萬分的惱火。
什麼所謂的“複仇之戰”、“天使下凡”、“席卷黃禍”……
通通都是騙人的屁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二十萬人的戰鬥力還不如二十萬頭野豬!
在頭一批組建的十個俄裔軍裡,還是有兩個算是成建製地撤退到了後方。
但這對帝國來說毫無用處,約瑟夫皇儲要的是進攻!
讓他們後撤的話,那還武裝他們乾嘛?
空手跑得不是更快麼?
約瑟夫皇儲命令俄裔部隊各部均不得再次後撤,必須固守現有位置,拿出勇氣和魄力來打敗驕狂至極的黃皮猴子!
這不是氣化,而是根據戰場地理狀況做出的正確命令。
眼下明軍先鋒部隊西路已經推進到了蘇台德山脈腳下,東路則直衝西喀爾巴阡山,當地的地形非常利於阻擊與遊擊。
如果連這種有利地形都不加以固守的話,那身後就是兩片開闊的平原地帶,就更加的無險可守了。
按照張煌言所製定的作戰計劃,第一軍要一路向西挺進,直撲德累斯頓。
第二軍則要翻越蘇台德山脈,攻入波希米亞首府布拉格。
在南線作戰的第三軍負責進攻摩拉維亞,力爭儘快與已經圍攻布拉迪斯拉發的奧斯曼軍隊彙合。
雖然兩國的邊境在東部是接壤的,但主要進攻路線是分開的,因為不可能事實肩並肩的推進戰術。
那就有點看著對方乾活的意思了,起碼在麵子上是很不禮貌的,張煌言就故意給對方保留了一定的發揮空軍。
明軍主要是從原波立的東北部發兵,向勃蘭登堡以南的德意誌地區,以及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挺進。
奧斯曼軍隊則從匈牙利進軍,主攻奧地利,順便進攻摩拉維亞,一切順利的話,再進攻德意誌南部地區。
這麼安排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避免空軍飛行員誤傷盟友的戰機。
雖然雙方的戰機都已經安裝了無線電,但也不是萬無一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