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川縣大捷的餘溫尚未散去,張浩站在縣城的製高點,俯瞰著這座飽經戰火洗禮後逐漸恢複生機的城市。
街頭巷尾,百姓們帶著劫後餘生的喜悅,在士兵的幫助下清理著廢墟,重建家園。
陽光灑在這片土地上,仿佛預示著新的開始。
在臨時搭建的指揮所內,張浩召集了麾下的核心將領、各部門負責人以及當地的一些士紳代表。
會議室內氣氛熱烈而莊重,巨大的地圖占據了整麵牆壁,上麵標記著張浩如今的勢力範圍以及周邊的局勢。
“諸位,此次寧川縣之戰,我們大獲全勝,不僅成功守住了這片土地,更讓日軍見識到了我們的實力。
但我們不能滿足於此,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大力發展,擴充實力。”張浩目光堅定地掃視著眾人,言語中充滿了豪情壯誌。
眾人紛紛點頭,對張浩的話表示讚同。後勤部長趙剛率先發言:“司令,目前我們繳獲了日軍大量的武器裝備,同時在寧川縣也接收了一些小型兵工廠。
我們可以以此為基礎,加大武器彈藥的生產力度,為部隊提供更充足的後勤保障。”
教育部門負責人林教授接著說道:“司令,要想長久發展,人才是關鍵。
我們可以在寧川縣設立軍事學校,培養自己的軍事人才,同時也加大對普通民眾的教育普及,提高整體素質。”
張浩對眾人的建議表示認可,當即做出部署。
首先,他將繳獲的日軍武器進行分類整理,安排技術人員對那些受損的裝備進行維修,可用的則充實到部隊中。
對於接收的兵工廠,他從瑞豐區和臨河市調來了一批經驗豐富的技術工人,對工廠進行升級改造。
兵工廠內,機器轟鳴,工人們日夜奮戰。
技術骨乾老李正帶領著一群年輕工人,研究如何仿製日軍的先進武器。
“大家看,這把步槍的構造雖然複雜,但隻要我們掌握了其中的原理,仿製起來並非難事。”老李一邊拆解著步槍,一邊耐心地講解著。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兵工廠的生產效率逐漸提高。
不僅能夠生產常規的槍支彈藥,還成功仿製出了一批性能優良的迫擊炮。
這些迫擊炮在後續的防禦作戰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同時,張浩還利用係統解鎖了一些新的軍工技術,進一步提升了武器裝備的質量。
他知道,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擁有先進的武器就是擁有了話語權。
軍事學校的籌備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張浩親自選址,將學校定在寧川縣一處風景秀麗、地勢開闊的地方。
這裡既能為學員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又便於進行軍事訓練。
他從部隊中挑選出一批作戰經驗豐富的軍官擔任教官,編寫了一套適合實戰需求的教材。
教材內容涵蓋了戰術理論、武器操作、野外生存等多個方麵。
“報告教官,為什麼我們在進攻時要選擇這樣的路線?”課堂上,一名年輕的學員舉手提問。
教官微笑著回答道:“這是根據戰場的地形、敵軍的防禦部署以及我們自身的武器裝備等多方麵因素綜合考慮的。
隻有選擇最合適的路線,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傷亡,提高作戰效率。”
軍事學校的成立,吸引了眾多有誌青年前來報名。
他們懷揣著抗日救國的夢想,渴望在這裡學到一身本領,為保衛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發展軍工和軍事教育的同時,張浩也沒有忽視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