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幾萬與幾千,究竟哪個才正常?
為什麼有的網友認為月薪幾萬很正常,有的卻認為一萬就是高薪了?認識差距這麼大的原因在哪裡?
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大家選擇了不同的行業。不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極大,這種差距在股市裡也有明顯的反應。如果不深入了解這一點,很容易導致判斷失誤,甚至相互之間難以理解。
其實,很多人並不是眼紅彆人的高薪,而且不滿明明自己這麼努力,為什麼卻過得那麼艱難?這個話題確實有點沉重,但值得我們深思。
老話說得好,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差彆的根源往往不在於眼前的努力,而在於之前做出的不同選擇。
01|方向錯誤,努力白費。
方向正確是有效努力的前提。隻有方向對了,才能吃到紅利。選擇了一個處於上升趨勢的行業方向,就如同搭上了電梯,個人的努力會事半功倍。而如果身處衰退的行業,個人再拚命也可能舉步維艱。
同樣的道理,熊市時,再努力也很難賺到大錢。而在牛市時,甚至閉著眼睛也能大賺特賺。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說:風口上,豬都會飛。
網上經常有兩幫人,對彼此的收入水平相互攻擊、懷疑,有時就是因為選擇了不同的行業造成的認知偏差。
處於熱門行業的人,看到身邊同事月薪都是幾萬甚至更高,可能會想當然的認為其他行業的人也不會太差。而身處傳統或衰退行業的人,哪怕他們的領導是名牌大學畢業、工作20多年的資深人士,一個月可能也就1萬多塊錢。
我有個堂哥,和我同齡,研究生畢業後去了中國一重,工作做得相當不錯。但因為行業和體製的原因,工作幾年後,我的一筆獎金往往就比他一年甚至幾年的工資還高。但其實他的工作也很受人尊重,社會價值並不低。
還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畢業沒幾年時,有一次去看望一個發小的父母,阿姨隨口問我一個月能拿1萬多塊錢嗎?這位阿姨是從小看著我長大的,對我非常好,她問這個問題絕對沒有惡意,也不是八卦。在她的認識裡,她在供電局工作了一輩子,一個月拿1萬多已經非常不錯了。而那時候,雖然我剛工作幾年,但是收入已經遠超那個水平了。
從大學同學和中學同學的收入對比中,也能更清楚的看到行業選擇對薪資待遇的影響。我的大學同學,工作5~10年之後,月薪幾萬的即使不算少,但也隻能算是一般水平。但是這個工資在我的中學同學裡絕對是高收入,雖然我的中學同學大多數也都是985、211重點大學畢業的。專業不同,行業不同,收入差距就是這麼大。
月薪幾千的網友認為日子也能過得去,會覺得一個月如果賺幾萬塊錢,那日子多幸福啊!而月薪幾萬的網友,卻認為自己和身邊的人沒什麼區彆,大家都這樣,日子依然過得緊巴巴,錢也總是不夠花,甚至焦慮感更強,感覺不上不下。
選擇也定義了努力的天花板和底線。正確的選擇,可能會為你設定一個很高的天花板和不錯的底線。而一個錯誤的選擇,可能會讓人陷入內卷的泥潭,天花板很低,又幾乎沒有底線。
不同行業的收入差距,在股市裡反應也非常明顯。往昔廣受推崇的白馬股、小甜甜如今成了牛夫人,市場估值普遍偏低。從鋼鐵、房地產到互聯網、白色家電,到高鐵,再到如今的半導體、芯片、ai,這種選擇造成的差距,深刻影響著每一個人,無論你炒不炒股。
02|選擇正確之後,也要精進不止
然而,如果片麵的、絕對的認為選擇大於努力,就容易忽視了努力的基礎作用。
過於強調選擇大於努力,會容易陷入機會主義的陷阱。有些人會以此為借口,不斷尋找所謂的“最優解”,卻不願意付出紮實的努力,最終在搖擺和觀望中一事無成。
此外,這種觀點還會低估努力過程中的動態選擇,也就是前幾年流行的一個詞:“精進”。大多數成功不是靠一次神選擇就定終身的,炒股也是如此。真正的成功是在努力的過程中,不斷根據反饋進行微調、修正甚至轉向。
很多人隻看到我們在市場中一次次選擇正確,卻不知道,或者懶得去思考那都是我們用辛苦努力換來的。沒有平時的努力積累,就不可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他們以為選擇就是簡單“做個決定”,其實,選擇不是拋硬幣。真正的選擇是靠在股市多年的沉浸與努力,掌握其特點規律和本質內涵,才能識彆各種風險和機會,才能做出正確的預判和應對。
所以我們一直強調,不要羨慕彆人金光閃閃的獎杯,要看到他們為之付出的血汗。
03|選擇是戰略,努力是戰術
所以,整體來看,選擇確實大於努力,但努力同樣不可或缺。我們既要低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
我們應該將持續優化選擇作為一種能力來培養。從選擇到認知的過程,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應該靠持續的努力和持續的學習來不斷提升的。
在投資的道路上,選擇方向與持續努力缺一不可,隻有兩者結合才能在市場的波動中穩步前行,實現財富的穩健增長。
喜歡百倍股請大家收藏:()百倍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