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寶兒聰明,娘知道了,你快進屋讀書。”李寡婦這人愛比,她不僅跟時九娘比,還跟賣豆腐的王三娘比。
王三娘的小兒子也要考秀才,她現在就憋著一口氣,隻要兒子先中秀才,她在南斜街就可以壓彆人一頭。
暢想之際,李寡婦看到鋪子前有熟客,趕緊笑臉相迎招呼。
“牛郎,裡麵坐,是不是還像往常一樣。”李寡婦問。
與牛郎同行的中年男人,掃了眼籠屜上的包子,興致缺缺。
“你這裡沒有灌湯包,我聽聞這個比包子還好吃。”
太平盛世,時人對衣食住行都比較上心,特彆是吃食上,路上聽到有人誇讚哪個鋪子的吃食好吃,定要問一句。
若是熟人,還會相約一起吃,畢竟人生在世,吃喝二字。
“灌湯包,沒有。”李寡婦的笑收斂了些,差點將手中的乾布摔到了地上,她知道時知夏的新朝食就是灌湯包。
牛郎倒是知道李寡婦和時知夏他們有齷齪,畢竟當事人葉文生還在鋪子裡忙活呢!
“哈哈,李大娘,我剛吃了些朝食,還不餓,就不吃包子了。”牛郎將友人拉走,可彆把李寡婦惹怒了。
友人還有些不明所以,問問而已,怎的還生氣了。
“那灌湯包何處有賣,牛郎,你可知曉,我想去嘗嘗。”友人念念不忘,他想嘗嘗看是否真有彆人說的美味。
牛郎拿沒辦法,拉著他到了時知夏的肉湯鋪前,為他指明了地方。
“什麼味兒。”友人嗅到廚房飄來的味,不由得走到院牆邊。
牛郎也聞到了:“香味兒。”
“用你說。”友人瞪了牛郎一眼,儘說空話。
聞香的不上止他們倆人,李三郎腳踩凳子,扶著腰上了牆。
剛站穩,李三郎便朝著廚房喊:“知夏,你做了甚物,這麼香。”
香得他腰不疼了,腿不軟了,上凳也有勁了。
剛將大餃子蒸好的時知夏,聽到李三郎的聲音,倒是一點也不意外,隻要他在家,自個兒做了吃食,他總會問一句。
“熏肉竹筍餃包,李家大兄,可要嘗嘗。”
“要要要。”李三郎趕緊點頭,美食當前,怎能矜持。
時知夏見他頭點得如此快,笑得眉眼彎彎,街坊中,屬他最有意思,也最捧自己的場。
“李家大兄,稍等。”時知夏回了廚房。
李三郎也沒有閒著,他看到牆外站著兩個男人,心中警惕。
“你們站在牆外作甚。”李三郎高聲問了一句。
牛郎他們怕李三郎誤會,將他們當成登徒子,趕緊解釋。
“大兄莫要誤會,我倆是聞到香味,才駐足牆外。”
“我這兄弟想吃時小娘子做的灌湯包,奈何,朝食早已賣完,隻能聞香解解饞。”牛郎說得十分坦蕩。
李三郎聽到這話,哦了一聲,原來是同道中人。
隻不過聞著再香也無用,知夏才不會將吃食分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