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奉旨走私_鐵血殘明之南洋崛起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14章 奉旨走私(1 / 2)

對劉維寧的審問雖然無趣,卻給朱由榔敲了一記警鐘。

去年張煌言率一萬多舟山軍進攻蕪湖,短時間內收複兩江四府,恐怕不是單純靠武力強攻,多半是傳檄而定。

江南各府縣掌權的人,一般都超過三十五歲,滿清下江南時,他們已然成年,對大明還懷有深深的眷戀之情。這幾年去攻略江南,可能還會有很多人響應。

與之相反,十幾歲的年輕人對大明的態度則差了很多。清軍占領江南這麼久,新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已經不知道有大明,隻知有大清。

再過十幾年,等劉維寧這樣的人當上知縣、知府及各種武職,到時再攻略江南,恐怕自己就變成侵略者,要一座城一座城去啃了。

想到此處,朱由榔立即傳召舟山使者覲見,商議增援舟山之事。

張煌言是江南士人出身,在江南士紳中有很大的影響力。而麾下舟山軍又是江南各地不肯投降的義士組成,各行各業都有,在民間能量很大。

這樣的一支部隊,絕對不能坐視滅亡。

“陛下,舟山島太貧瘠,養不起那麼多兵啊!好多前來投奔的義士都被先生拒絕了,實在養不起這麼多人。”

使者一邊介紹舟山的情況,一邊講述著很多義士的故事。

舟山本來就窮,去年張煌言配合南京之戰,沿長江逆流而上,進攻蕪湖一帶,大獲成功。

誰知鄭軍戰敗,又沒有守住鎮江退路。舟山軍被累得幾乎全軍覆沒,不多的戰艦也都全搭在裡麵,真是雪上加霜,被坑慘了。

張煌言沒有上書彈劾鄭成功,真是深明大義,心胸寬廣。

使者最後訴苦道:“現在舟山什麼都缺,缺武器盔甲,缺戰艦缺糧食。很多來投軍的讀書人,最後都在開墾荒地種田,或者曬鹽煮鹽,沒有時間訓練。”

朱由榔非常驚訝:“在那麼小的海島上種田,收成能好?”

“先生也沒有辦法,我們也沒有那麼多錢一直買糧,不種就餓死了。”使者越說越喪氣,頭越來越低。

“舟山有什麼特產可以賣嗎?海產?”

朱由榔想起舟山群島似乎是個吃海鮮的好地方,動起了海產的主意:“鹹魚?還有墨魚,墨魚子,醃了也可以賣。”

“已經在賣了,我們曬的鹽一般都拿來醃鹹魚。”

“扇貝呢?我聽說大連獐子島的扇貝能遊泳到浙江,舟山捕撈不到嗎?”

“陛下說笑了,就算扇貝南遊,也頂多遊到登州,離舟山還遠著呢。而且扇貝殼大無肉更不值錢。”

使者告訴朱由榔,舟山能夠走私給大陸的東西,除了鹹魚、墨魚外,也沒有什麼了。江浙沿海州縣海產都不缺,賣不了幾個錢,粗糧都換不回多少。

“鹹魚不值什麼錢,鹽放少了還會臭。舟山多雨,我們都是半曬半煮,鹽的產出也不高,我們沒有那麼多人手砍柴煮鹽。”

朱由榔聽完這一番哭訴,感到非常頭疼。

沒有糧食就不能收容更多的人口,沒有人口就不能擴大生產,更不能通過進攻江浙沿海縣城獲取得戰利品。

這環環相扣的限製,形成惡性循環,讓舟山根本無法快速發展。

最可怕的是,舟山軍大部分人口都在進行低效生產,沒有精力去訓練戰鬥技巧和排兵布陣,久而久之就會徹底退化成農民。隻要清軍恢複兩浙水師,舟山軍覆滅就在旦夕之間。

朱由榔一邊敲著桌子,一邊考慮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武器安南這邊有得是,安沛之戰和徐聞之戰都繳獲了一大批武器盔甲,質量一般的都堆在倉庫吃灰,重新翻出來運到舟山,湊合湊合也能用。

主要還是糧食問題難以解決。


最新小说: 我在海拔三千米的高原開漁場 極品小村霸 美利堅廚神,從荒野獨居開始 仙逆:我,王家老祖,收徒李慕婉 鬥破:開局綁定小醫仙,十倍反饋 攝政王彆急,太子妃要帶崽嫁你了 追光的霧 影視世界逆襲的炮灰 祖國分配對象後躺贏了[七零簽到] 無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