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榔看到小虎山令旗揮舞,上橫攔島清軍湧動,猜到尚可喜已下達反擊的命令。
下橫攔島上明軍雖多,但大多數都是不擅長戰鬥的輔助兵種,戰鬥突擊隊很少。為了防止登島的工兵營被擊潰,他馬上派出預備隊前去增援。
突擊二營乘坐另外兩艘風帆戰船,向下橫欄島衝刺,鑽進鐵甲艦保護下的臨時碼頭。
隨著生力軍加入,下橫欄島的清軍被打得節節敗退,很快爬上小船向上橫欄島撤退。
在兩軍交戰,炮火停歇的小半個時辰裡,工兵營趁機將散兵坑擴大,逐漸形成斷斷續續的壕溝,兩邊的沙包也疊起不少。
當兩岸的清軍炮台重新轟鳴時,李十三已不再懼怕,因為躲在一人高的壕溝裡十分安全。
他身邊的幫手越來越多。很多突擊隊員剛和清兵打完架,稍微休息一陣就開始幫忙挖土,讓土工作業的速度不斷加快。
當清兵再次登島時,明軍已修起一條簡易工事,數百個火銃手在戰壕後麵列陣,向立足未穩的清軍開火。
反複幾次後,清軍發現登島行動越來越難。第一次還能和明軍打得有來有回,後麵幾次,他們甚至在灘頭都難以站穩,更不要說乾擾明軍行動。
每當兩岸炮台停止炮擊,清軍炮手們就覺得很吃虧。他們害怕打到友軍而不敢開炮,但明軍的鐵甲艦可沒有這個顧慮,依舊照常開火。
特彆是東岸的威遠、靖遠兩座炮台,麵對三艘鐵甲艦,多達六十門艦載炮的的持續猛轟,其後的山壁已被轟得十分鬆垮。
她們也麵臨大角炮台同樣的困境,越來越多的落石開始擊傷炮手,嚴重乾擾火力密度。如果不是鐵甲艦的持續壓製,他們本來可以一刻鐘打出四至五輪,而不是現在的兩到三輪。
島嶼爭奪戰持續了一整天,日漸西斜時,清軍似乎終於承認無法奪回下橫擋島,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炮台開口擴大,讓上橫擋島的岸防炮能調轉方向,參與反擊。
兩軍隔著幾百步水域忙活了一整夜,在休戰的幾個時辰裡,明軍的工兵們用雙手和數千個沙包,堆出一個臨時火炮陣地。
火炮陣地有十二個炮位,經過簡單整理,地勢比兩側稍低幾尺,比對岸的上橫島高個七八尺。即使沒有垛牆,也比上橫擋炮台要高出一頭。
在陣地兩側,成千上萬的沙包層層疊疊,用來抵禦虎門東、西兩岸火炮的攻擊。每個炮位之間還隔著沙包牆,以限製偶爾跳進陣地的炮彈繼續滾動,避免造成額外傷亡。
看到這個奇跡在一天內完成,很多突擊隊員發出驚訝的讚歎。隻有少數人知道,為了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這個大工程,朝廷花了多少錢。
不說工兵營長達大半年的訓練,光縫製上萬個沙包,就花了上千匹印度棉布,幾千兩銀子。
工兵營的士兵們還知道,他們流了多少汗,多少血。
……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驅散薄霧,明、清雙方的炮手都發現對麵島嶼有大量火炮對準了自己。
沒等主帥發號施令,雙方炮手們不約而同,幾乎同時用引火棒點燃撚繩,將膛內炮彈向敵人射去。
“轟轟轟……”
“轟轟轟……”
數十門火炮在幾百步的距離上對射,場麵異常慘烈。
李十三連乾了一天一夜,身體累得幾近虛脫,然而當他從俘虜口中聽說,對岸炮台的清軍都是尚可喜的直屬藩兵時,又從壕溝內爬了出來。
尚可喜的藩兵都是屠廣州的劊子手,每個人的手中都沾滿了鮮血,是李十三的正牌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