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自幼好學,酷愛稀奇古怪的科學知識,塾中誦讀之餘,即“好窮物理”。成年後,又載書泛遊江淮、吳越間,遍訪藏書大家,博覽群書。
遊學的過程中,他結識西洋傳教士畢方濟、湯若望等人,並得以閱讀西洋之書。因此,他對歐羅巴的人文地理、科技發展都了解頗深。
既然歐羅巴能孵育出古羅馬這樣的璀璨文明,腦子應該不會有問題。
方以智試探著答道:“會不會是因為中國以桑、蠶、絲為生的人比較多……”
“依朕所見,八九不離十。”
朱由榔告訴眾人,中國有男耕女織的傳統,所以從事養蠶、織布的人數較多,絲綢產業始終保持著較大規模。
蠶種培育和絲綢紡織技術,是無數蠶農桑農)、織工花費千年,一點一滴摸索出來的成就。
不過,正所謂“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無論在哪朝哪代,蠶農、織工都是處於下層,過著很貧苦的生活。
這些窮苦人為了吃飽飯,已經差不多耗儘力氣,沒有餘力思考太多東西。
想要加快進步速度,必須大幅擴大產業規模,把瓷窯、繅絲廠、紡織廠做大做強,做到外國難以企及的地步。
用品質更好,價格更低廉的產品,通過傾銷的方式,把他國的產業擠垮。
隻有用產業化打敗彆國的產業,才是保持技術領先的靈丹妙藥。這樣中國技術進步的速度,才能快於西洋細作盜取的速度。
為了說明技術和產業的關係,朱由榔又舉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個例子:
“早在天啟年間,畢懋康就自行造出燧發槍,並留下《軍器圖說》詳加點評。後來,又有孫元化著《西法神機》,湯若望著《火攻挈要》。可以說,燧發槍的製造技術早就傳到中國。為何最近兩年,我們才生產出足以媲美法國造的燧發槍?因為知道製造方法固然重要,然而軍工產業化,才是關鍵!”
“產業化?傾銷?”
方以智喃喃自語,反複咀嚼著這些新鮮詞的意義。
“沒錯,就是產業化。”
朱由榔告訴眾人,產業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規模一定要大。現在一年銷往歐羅巴的瓷器才幾萬件,太少了。
正因為少,所以價格才昂貴,代爾夫特窯才得以在夾縫中生存。
他的設想是在十年之內,把瓷器出口規模增長一百倍,達到每年三百萬件。
在這樣大規模的傾銷下,整個歐羅巴都會用上中國生產的瓷器。無論是代爾夫特窯,還是佛羅倫薩窯,都不可能撐得住,隻有破產一途。
方以智呆呆地思考了半晌,忽然一拍大腿,叫道:“陛下,妙呀!把他們的窯都擠垮,他們就算偷到工藝,又給誰用呢?此乃釜底抽薪之策,我大明的陶瓷工藝,可以獨步天下也!”
“哈哈,哈哈!”
朱由榔發出爽朗的笑聲,點頭表示同意。
“沒錯,就是這樣。我們把飯先吃完,讓彆人即使上了飯桌,也隻能喝湯,或者連湯都沒得喝。”
喜歡鐵血殘明之南洋崛起請大家收藏:()鐵血殘明之南洋崛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