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栗養誌的讚歎,馬如龍在心裡暗暗苦笑。
馬如龍知道這條路必然會有埋伏,也知道小心才能駛得萬年船,可他現在沒得選。
如果清賊不來埋伏突擊團,就能抽出空去攻打大沙。從這個角度看來,伏兵人數越多,越能證明這次回援卓有成效。
就在突擊團差不多走過一半路程,可以隱約聽到遠處爆炸聲的時候,三支急促的響箭連續升空,所有士兵幾乎同時停下腳步。
“警戒!”
“注意,敵人在左邊!”
突擊團的中層軍官們紛紛發出呐喊,提醒手下做好準備。
馬如龍拔出配劍,發出一聲怒吼:“全軍聽令,準備戰鬥。”
……
午夜時分,子時初刻。
大沙營地遇襲已超過一個時辰,劉維寧躲在箭塔的一個角落,手握醮水鋼筆在本子上奮筆疾書,記錄眼前看到的戰況。
作為原個舊營的士兵,劉維寧全然不害怕前線的危險,秋季攻勢一開啟,他便申請成為隨軍戰地記者。
正所謂沒有親眼目睹,就沒有真實的新聞。
每次他都跟隨一線官兵前進,近距離觀察和記錄官兵的英勇事跡。
前麵幾天的戰鬥中,步炮協同的新戰術令他耳目一新,奮筆直書了好幾篇報道。如果師部通過解密審核,刊登出來必然能令報紙銷量更上一層樓。
他萬萬沒想到,清軍居然能組織起這樣大規模的夜襲。
大沙營地的困境,讓他想起在滇南當兵的日子。
圍攻營地的清軍比張勇、王屏藩的部下還要凶狠難纏,他們一開始就跳過試探攻擊,直接從四麵八方發起總攻。
攻勢如潮水一般一波接一波地湧來,大沙營地就好像大海裡的一葉孤舟,在狂風暴雨中飄搖起伏。
因為清軍挖掘的防禦工事都麵向江邊,結束戰鬥時又已是下午,內陸一側隻有臨時挖掘的一條應急壕溝,無法有效阻止敵人。
有備而來的清軍很快突破外圍,與明軍隔著木闌珊射擊,用炸藥破壞並不堅固的營牆。
步兵第一師是明軍裡裝備最好的部隊,然而這夥清軍似乎更有錢,裝備的豪華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些看起來像漢人的假韃子手持燧發槍,腰間掛滿了手榴彈;真韃則更善於近身搏殺,常常在明軍發射彈藥的間歇衝進人群,拚命製造混亂。
在參與防守的明軍裡,劉維寧看到半年前采訪過的李十三——工兵營的一個千總,也拿起了武器在和敵人拚命。
劉維寧在小本子上寫道:這是一個漫長的秋夜……李十三拿著工兵鏟,與賊人廝殺成一團……七、八裡之外,樹林裡隱約冒出火光,那是回援的突擊團正和伏兵展開戰鬥。
喜歡鐵血殘明之南洋崛起請大家收藏:()鐵血殘明之南洋崛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