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步,一百四十步……”
李廣義根據軍校所學,默默數著清軍最前排騎兵的距離。
上千匹戰馬奔騰而來,即使站在長矛方陣中央,他仍然感到一股寒意從心底湧起,雙腿也開始忍不住發顫。
“這就是騎兵!”
李廣義為這種緊張而感到羞恥,所以長長的深呼吸之後,他毅然抬起燧發槍瞄準,準備以擊殺一敵來證明自己的勇敢。
在前方兩丈之地,方陣前排的長矛手們所感受到的壓迫感,比李廣義更強十倍。騎兵衝鋒的速度是如此之快,每一個初次麵對的人都沒辦法不窒息。
如果清兵不管不顧地選擇強行撞陣,前排長矛手無論是否將武器插入敵人胸膛,他們自己都必死無疑。
是舍身堅守,然後被戰馬撞成一灘肉泥?還是轉身逃跑,至少多活一兩刻鐘?
也許在一個時辰之前,很多人都沒有答案,然而此時此刻,所有房山長矛手的勇氣已經倍增。因為他們的前方是急需解圍的首領郝搖旗,身後是親身臨陣督戰的大明皇帝。
在這樣的危急關頭,在這樣的重要的戰場上退縮,還算是個人嗎?
長矛陣中勇氣戰勝了恐懼,熱血掩蓋了怯懦,絕大部分房山長矛手都將生死置之度外,少部分動搖的戰士看到同袍屹立不動,亦握緊了手中武器。
“兄弟們,後端抵地,握緊長矛!”
站在前排的一個長矛千總竭力大喊,一邊用腳踩緊長矛末端,一邊將矛頭對準即將抵達的敵人“堅守不退,絕不後退!”
他身邊的房山士兵亦用儘吃奶的力氣予以回應。
“不退!不退!”
“不退!不退!”
“……”
房山勇士們氣勢如虹,在長矛陣四個角上,組成袖陣的廣東火銃兵們亦做好了戰鬥準備。
根據禦林軍最新步兵操典,在無防禦工事的野外偶遇敵人,應當以三排或六排儘快展開。
如果敵軍發起衝鋒,前排火銃手要聽到指揮官號令後才能開火。麵對披甲步兵,他們將會在距離敵人九十米左右打出第一輪子彈,然後從左邊側身退回到隊列之末裝填彈藥。
三輪火銃交替開火,直到敵人接近到三十米時,擲彈兵扔出鐵殼手榴彈,繼續開槍的火銃手也會在打完最後一發子彈後,逐步換上刺刀準備肉搏戰。
全副武裝的披甲步兵在衝鋒狀態下,每分鐘大約能跑九十米到一百米之間。他們在刀劍攻擊到明軍之前,大約會吃到四到六輪排槍,一輪比一輪猛烈,然後在迅速減員中被禦林軍擊垮。
在廣東的幾場戰役中,已經很少有清軍近戰步兵敢於不要命地衝鋒,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隔著一百多米的距離,拿火銃和明軍互射。
此次出戰,組成袖陣的火銃軍官都沒有對抗騎兵經驗,隻能按操典將士兵分成六排列陣,每排十六或十七人。第一輪,一、二排火銃手開火;第二輪、第三輪以此類推。
早在滿洲騎兵由慢走加速成快走狀態時,右前、右後兩個袖陣的前排火銃手已將手中燧發槍齊齊端平,用槍口對準了襲來的敵人。
然而騎兵衝鋒的速度遠超想象,麵對比步兵速度更快的敵人,指揮袖陣的兩個火銃千總都覺得不能再按照以往的經驗指揮戰鬥。
“預備……”
當騎兵靠近到一百二十米,右前袖陣的火銃千總忍不住下令:“開火!”
“啪啪啪……啪啪啪。”
三十三顆鉛製彈丸帶著白煙射出槍膛,射向襲來的滿洲騎兵。
前兩排士兵在側身後退的過程中用餘光看到,好幾匹戰馬在飛馳過程中被子彈擊中,發出慘烈的悲鳴聲。
“嘶!嘶……嘶嘶!”
戰馬應聲倒地,它們背上的清兵也被掀翻,然後又被後麵騎兵踏成一堆肉醬。
這個戰果比火銃手們所預想中要大一些,以往在麵對步兵時,滑膛燧發槍在這樣遠的距離開火準頭很低,一般不會造成多少殺傷,甚至有可能一個人也打不到。然而高頭大馬的體積比步兵要大得多,這讓少數幾顆子彈很幸運地找到了擊殺目標。
“預……開火!”
“開火!”
火銃千總甚至沒時間讀完“預備”兩個字,就讓第三四、五六排火銃手通通將子彈打光。
和右前袖陣一樣,右後袖陣的一百火銃手也選擇提前開火,時間隻比右前陣晚了幾秒鐘。
說時遲,那時快。
還沒等第一輪開火的火銃手們重新裝填好彈藥,兩個袖陣的火銃千總就齊齊發出嘶聲裂肺的吼叫:“放棄裝藥,入陣,入陣!”
來不及確認戰果,兩百名火銃手慌慌張張地轉身,按預定路線撤入長矛方陣中。
然而他們的慌張實屬多餘,因為高速疾馳的清軍騎兵在確認敵人不會動搖後,在最後時刻改變方向,以一個圓弧型路線掠過長矛方陣。
這是騎兵常用的回旋射擊戰術,常用於騷擾結陣固守的重甲步兵方陣。
滿洲騎兵們一邊夾著馬身疾馳,一邊用雙手將騎弓拉滿,在最接近明軍的一瞬間,他們鬆手向明軍射出箭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一時間,箭雨持續不斷地向長矛手們射去。不少箭矢被明軍豎起的長矛阻擋,另外一些射中身穿鐵甲的長矛手,還有一些射中長矛陣中,將正在裝填彈藥的火銃手射倒。
上千騎兵側掠過長矛陣需要一個過程,在此期間,一些眼疾手快的明軍火銃手已抽空裝好彈藥,然後對著橫向飛奔的滿洲騎兵開火。
“啪……啪……啪啪。”火銃手們在自由射擊。
麵對橫向高速移動的騎兵,瞄準已經沒有了意義,但火銃手們仍然按照平時訓練養成的習慣,閉著單眼靠近槍支後端再開火。
其實他們壓根不用瞄準,因為陸續掠過的滿洲騎兵持續不斷,就像一堵密不透風的牆,子彈很容易擊中某一個人。
“嘶……啊!”
在滿洲騎兵掠過長矛方陣的過程中,幾十名火銃手開出了第二槍,十幾個飛馳而過的騎兵或戰馬被擊中,數量比中箭倒下明軍士兵還要多。不少滿洲騎兵們從馬背上跌落,其中大部分再也無法爬起身來。
當清軍騎兵離開明軍火銃手攻擊射程,在遠處安撫受驚的戰馬時,三個長矛陣的明軍已點清了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