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在進明軍大帳之前,早在心裡反複推敲過措辭,希望在禦前表現得不卑不亢。
如果天子大怒,他就搬出“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古話;如果天子斥責自己為叛臣或者漢奸,他就唾麵自乾。
總而言之,除了說正事,其他話題絕不頂嘴,更不能表現出狂妄和不講禮數。
因為對方不是普通的明軍將領,而是正統的大明皇帝。在禦前無禮傳出去對仕途沒有幫助,反倒敗壞自己在讀書人裡的名聲。
很多老一輩讀書人還是很在乎君臣大義的,武將和大明皇帝怎麼打都沒關係,讀書人在朱由榔麵前撒野肯定不行,那非得被文人罵一輩子不可。
所以麵對朱由榔的譏諷,周培公絲毫沒有表現出生氣的意思:“陛下明鑒,學生還未入仕途,愧不敢自稱忠臣二字。”
朱由榔道:“嗯,你未取過大明功名,未食過大明俸祿,向朕執臣子禮就算你有心了。有什麼事直接說吧,最好不是太無聊的話。”
“陛下寬宏仁德,學生銘感五內。”
周培公慶幸安全過關,對天子的脾氣亦有了初步認識。
他接著道:“陛下,正所謂刀兵不祥,兵凶戰危,不可不慎。剛過完年,陛下何忍士卒血流成河,何忍百姓生靈塗炭呢?湖廣提督董學禮聽聞陛下仁德,特命學生來前來求見陛下,希望兩軍化乾戈為玉帛。”
“哦?”朱由榔奇道:“董學禮也聽說過朕的仁德之名?如何化乾戈為玉帛,朕願聞其詳。”
“陛下百戰百勝,威震西南廣東,英武仁德之名早已傳遍天下,湖廣的文官武將又怎麼會不知道呢?”
周培公先拍一個馬屁,接著又道:“然而此時春耕未畢,兩軍大戰難免耽誤百姓農時。董學禮提督建議陛下不妨暫時收兵,命一偏師先取均州、光化、保康、鄖西、上津等縣。待下月春耕過後再來襄陽,如此便兩不耽誤了。”
此話一出,在場明軍眾將都笑了。
自古征戰,確實有配合農時推遲出兵日期的說法,不過明軍來都來了,肯定早就考慮過這個問題。
大戰將至才用春耕問題來勸人退兵,簡直天真得愚蠢。
朱由榔笑道:“年前我軍在興安、鄖陽、穀城連戰連捷,繳獲貴軍糧草數萬石,大小運糧兵船五十餘艘,這些董軍門是知道的。如今我軍糧草充足,轉運暢通,哪會耽誤百姓農時呢?貴軍若糧草不濟,不妨棄械投降,朕可以給你們‘投誠’待遇,也算化乾戈為玉帛了。”
周培公被眾將譏笑卻麵不改色,一副寵辱不驚的樣子。
等在場眾將笑完,他接著又道:“陛下明鑒,我軍在襄陽城內仍有精兵三萬,戰船百餘艘,糧草十萬石。戰未必敗,敗亦可走,斷無棄械投降之理。若陛下率軍暫退五十裡,下月初三,董提督願將襄、樊兩城拱手相讓。如此,兩軍不動刀兵,不發一矢,豈非兩全其美?”
不用死人就能拿下襄樊兩城,確實是一個有趣的交易。
不過,朱由榔認為事情沒有這麼簡單,他充滿懷疑地問道:“如果董軍門真的不想打,為何不在今夜退走呢?都是不戰而退,對他來說有什麼區彆嗎?”
周培公對這個問題早有準備,立即回答道:“陛下明鑒,如果我軍今晚撤兵,那就是臨陣潰逃;如果陛下先退兵五十裡,再派一支偏師攻打其他縣城,那麼董軍門就是先勝一場,再主動撤兵。兩者相差萬裡之遙,不可不察。”
“嗯,是個好理由。”
朱由榔對這個答案非常滿意,很符合前線主帥的心理。
不過,一筆買賣光有好理由還不夠,最主要看雙方會不會如實履約。
他饒有興趣地看著周培公,很想知道董學禮怎麼確保自己會信守諾言,而不是空口說白話:“董軍門如何保證自己會遵守承諾呢?朕怎知這是不是他的緩兵之計?襄陽殘破,我軍十日可取之。若朕錯失良機,一個月後貴方有大軍來援,朕豈非要被天下人笑掉大牙?”
周培公道:“若陛下願等一個月,董提督願每日送來三千石糧草,作為貴軍開銷之用。一個月後,襄陽城內再無存糧,我軍想守也守不下去,必然不會毀約。
陛下若還不放心,可遣數隊精兵前往鐘祥、潛江、沔陽諸城監視,每日派回一人回報,即可知我軍有無援兵援糧。董提督願以貴賓待之,絕不阻礙為難。如此,可見證我軍絕無緩兵待援的打算。”
“嗯……有點意思。”
朱由榔聽完操作細節,發現該方案不是完全沒有可行性。
因為襄陽城內糧草再多也是有數的,每日送來三千石,一個月就多達九萬石。再加上城內清兵怎麼也要吃掉一兩萬石,一個月後襄陽確實沒有繼續堅守的資本。
如果這趟出征是為了攻城略地擴大地盤,這個交易說不定是最劃算的。
多了十萬石糧食,明軍就可以繼續往鄖陽、穀城增兵,還可以征發當地的壯丁入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兵力充裕之後,不一定非得啃武漢這根硬骨頭,還可以揮軍北上拿下河南省的南陽府,把整個南陽盆地都控製在明軍手中。
南陽盆地土地肥沃,四通八達,是一塊風水寶地。每逢亂世,各方勢力都投入重兵爭奪,證明這裡確實有重點經營的價值。
退一萬步來說,即使一個月後董學禮毀約,明軍多了九萬石糧食,再打襄陽勝算也大很多。
在場有不少將領覺得這筆買賣劃算,反正大家都沒想過長期占領襄陽,先撈一筆有何不可呢?
然而朱由榔略微想了幾轉之後,果斷表示拒絕:“董軍門的好意朕心領了。糧草就在襄陽城內,朕若想要,可以讓麾下士兵自己去取,不必麻煩你們送過來。董軍門想化乾戈為玉帛,必須拿出更多誠意。”
說著,他讓侍從送人出營,主動中止了談判。
周培公走後,眾將議論紛紛,都在猜測董學禮的用意。
郝搖旗道:“此番必是董賊的緩兵之計,眼看襄陽守不住,就用糧草來收買我們。”
李來亨也有類似的看法,他提議不管三七二十一發起猛攻,隻要拿下城池,無論對方有什麼陰謀詭計都無法實施。
馬寶想了很久,提出另一種可能性。
襄陽城殘破不堪,易攻難守,又沒什麼百姓,清軍估計是真的不想要了。九萬石糧草不是小數目,董學禮,或者董學禮背後的張長庚肯付出這樣的代價,隻能證明他們想用這段時間做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