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看的激動呀!太讓人感動了。”
高如星一把鼻涕一把淚,作為一個真的經曆過那抗戰十多年的他來說,特彆能夠感同身受,這種為國捐軀的義無反顧。
“嗯,看的我眼淚都止不住的流。”
雷遠生邊看邊歎息,然後一頁又一頁的翻到下一篇……最後看到了結尾。
唯一存活下來的伍萬裡正抱著哥哥的歸回罐子消失……結尾。
“這結尾還挺有深意的。”
高如星說道:“我覺得小周想要表達的意思下抗戰結束了,但是鬥爭仍在繼續,對嗎?”
所謂解讀解讀,就是一群讀者自己發揮想象解讀作品,就算是周旭沒有的想法他們都能夠解讀出來。
“我覺得真有這個感覺。”
……
《長津湖》這個片子,是一個很典型的宣揚愛國主義的抗戰片子,沒有極其突出的地方,但是勝在中庸。
比之《東極島》甚至一些歪屁股的電影要好。
當年甚至一舉拿下來了五十七億的票房冠軍的好成績,足以證明一件事情,那就是改編成為小說的話,通俗性是可以保證的,也就是讀者至少能夠感興趣。
或許沒有《我的團長我的團》這一類抗戰片的深度,但是及格成績是有的。
其製作的標準是很高的。
第一,寫劇本的是國內最富盛名的,也是寫下來《團長》《士兵突擊》等一係列作品的蘭曉龍。
導演組也很強大,一個是徐克,徐克可謂是拍武俠的奇才,放在國內影史也是一個人物的,另一個是陳凱歌,小詩人就不用說了,發揮正常是很有水準的。最後一個是拍《紅海行動》的林超賢。
導演組、加上劇本組的,最終這部電影才取得了優秀的成績。
現在雷遠生兩人看到的就是周旭憑借電影出來的故事。
高如星最後驚歎,他說道:“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十八歲的年輕人寫下來的作品!”
不過這種作品被年輕人寫出來並不算是奇怪,例如王蒙當年的《青春之歌》就是火遍全國,因為他寫這本書的時候點燃了全國青年人的熱血。
雷遠生點點頭:“也是我小人之心小瞧他了。”
周旭早上拿著一篇報道,走進了大門。
每天寫幾百字報道,對於他來說是十分輕鬆的,隻要自己晉級成為中級或者是稍微成為上尉的創作員,就不用寫其他工作了!
“哎!小周,你來了!”高如星招招手和周旭打招呼。
“高老同誌。”
“不用這麼見外,你和他們一樣叫我老高就好了。”
周旭意外,這群人怎麼今天對自己的態度都好起來了呢?
“周同誌,這篇小說是你寫的吧?”雷遠生把那本《解放軍文藝》拿出來。
周旭不太清楚具體發表時間,就知道是這個月,沒想到現在就發表了他說道;
“是我寫的,也多虧了劉家駒編輯指導了才能發表的。”
雷遠生十分的佩服的點點頭:“哇!周同誌,你就彆謙虛了。十八歲就能發表小說,已經遠勝無數的同齡人了。”
高如星說道,言辭懇切:“這樣的成績就算是我們的軍區也是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