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之事,往往福禍相依。
就在陳梟因接連受挫而暗自惱怒、開始重新評估秦牧的危險等級時,他一手策劃的仁愛醫院醫鬨事件,卻在民間輿論場上,結出了一個他絕對意想不到的果子。
原本旨在毀滅的陰謀,經過那場匪夷所思的當眾反轉後,發酵方向徹底跑偏。
各大媒體為了流量,深諳“反轉”和“傳奇”的吸睛之道。
後續報道的重點,不再是醫院可能存在的管理漏洞,而是濃墨重彩地渲染“黑心醫鬨團夥演技精湛終露餡”、“仁愛醫院沉冤得雪”、“神秘高手現身揭穿騙局”等戲劇性情節。
尤其是秦牧那“飛針製笑”的神奇一幕,雖然現場清晰看到的人不多,但經過口耳相傳和媒體略帶誇張的描繪,越傳越神。
“聽說了嗎?仁愛醫院有個神醫!就用一根銀針,能讓裝死的人笑得滿地打滾,自己把實話全撂了!”
“真的假的?這麼神?”
“千真萬確!我二舅媽當時就在現場!說那小夥子年紀輕輕的,手法那叫一個準!肯定是祖傳的醫術!”
“怪不得江氏敢接手仁愛醫院,原來是有高人坐鎮啊!”
流言在菜市場、在公園、在出租車裡、在網絡的各個角落飛速傳播。
“神醫”的名頭,如同長了翅膀,牢牢地粘在了仁愛醫院,也粘在了秦牧身上。
儘管醫院官方多次辟謠,聲稱並無所謂的“特聘神醫”,當日隻是意外和巧合。
但民眾更願意相信那些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
結果就是,仁愛醫院的門診量,在經曆短暫的波動後,開始逆勢飆升!
許多病人,尤其是深受疑難雜症或慢性病困擾的患者,抱著“萬一能遇到神醫”的想法,慕名而來。
就連中醫診室的號,都變得一票難求。
老中醫忙得不可開交,哭笑不得,偶爾抱怨兩句:“都是來看‘神醫’的,我這把老骨頭都快散架嘍!”
而事件的中心人物秦牧,對此渾然不覺。
他依舊每天準時出現在醫院,依舊隻待在中醫診室附近,對驟然增多的、偷偷打量他的好奇目光毫無反應。
有人大著膽子上前搭話,問他是不是那個“神醫”。
秦牧總是茫然地搖搖頭,很認真地說:“你認錯人了,我不是醫生。”
那純良無害的樣子,反而更讓人覺得他“深藏不露”、“高人風範”。
甚至有年輕小護士成了他的“粉絲”,偷偷給他塞水果零食,被他紅著臉拒絕後,反而覺得他“害羞的樣子好可愛”。
秦牧莫名其妙地,就成了仁愛醫院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或者說——“吉祥物”。
江月月將這一切看在眼裡,心情複雜。
她最初是擔憂的,怕秦牧被過度關注會引來麻煩,尤其是可能引起陳梟更深的忌憚。
但很快,她就發現,這種意外的“名聲”,對醫院來說,利遠大於弊。
它極大地衝淡了之前醫療事故謠言的負麵影響,重塑了醫院正麵、神秘且技術高超的形象。
作為一個精明的商人,她立刻抓住了這個機會。
她授意市場部,不再強硬辟謠,而是順勢而為,策劃了一係列宣傳方案。
宣傳重點不再是“我們沒有神醫”,而是強調“仁愛醫院彙聚各方英才,擁有深厚的醫療底蘊和勇於探索的精神,方能慧眼識破陰謀,守護患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