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國加個點!
“多謝將軍相救!”
這些百姓遠遠見那個為首的武將返回,紛紛拜倒。
劉毅雖兩世為人,但是都沒見過這種場麵,一時間居然有些怔住了,而這些百姓見到那威猛的武將冷冷的騎在馬上,對他們的拜謝毫無反應,不由的心中忐忑起來。
殺良冒功的事情自古就有,這裡又偏僻,萬一……
劉毅這時才回過神來,見那些百姓似乎有些不安,他便趕緊的翻身下馬,將為首的老者扶起,大聲說道
“諸君快快請起,莫要折煞了在下。”
那老者順勢就起了身,自我介紹道“老朽忝為直合裡單的宿老,張休。亭長,裡正皆為賊所害。”
“單”又可以稱為僤、彈,是秦漢時期的鄉村鄉裡民間社會普遍存在自治組織,有的是純粹裡內民眾自辦的,有的是官民合辦,主要是用於自治、自助、順便還調解鄰裡糾紛。
有威望的單宿老,說話要比裡正都管用。
這麼一大幫子人怎麼處理?繳獲的財物,是否要返還,如何返還也成了個問題……
劉毅感覺有些頭疼。
繳獲的財物,基本都是黃巾從這些百姓中搶來的,如果帶回去,還要上繳,自行扣留對名聲不好,不如退還。
劉毅琢磨了一下,就對那老者說道
“張老,黃巾搶奪你們的財物,已經被我部奪回,但是我們對各家各戶情況並不熟悉,還望張老稍後來安排認領事宜。”
說完,他就向著正在忙著割頭的手下下令,“諸位,稍後將賊寇的兵器甲胄悉數剝下,財物交由張老安排退還。”
退還財物這個事他直接丟給張老,有什麼矛盾也同他無關,絕對的公平是肯定做不到的,差不多就行了。
其實按道理,這些財物他也可以不退還,畢竟是從黃巾手裡奪來的,可以按照繳獲來處理。
要是這些黃巾賊沒有裹挾百姓,他擊破之後肯定是不會特意去退的,但是沒辦法,誰讓原主人就在邊上看著呢,隻好破財求名了。
他現在的主要工作是盯著手下割人頭,不要以為這個事情不重要,現在依然是割首記功的軍功計算方式,一不注意為了搶人頭,打起來甚至刀劍相向都有可能。
漢承秦製,也是“計首授爵”,這種事情劉毅以前專門在網上搜索甚至還同網友討論過,總結來說就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漢文帝時雲中太守叫魏尚,有次向朝廷報邊塞殺敵人頭數,報上去的數字與實際人頭不符,差了兩顆,也有說是差了六顆的,結果就被革職查辦。
當時馮唐跟文帝關係好,直諫文帝,文帝說不過,就派馮唐過去把魏尚恢複了官職。
後來馮唐發現,啊呀,這個辦法似乎不錯啊,沒事就直諫,結果到了景帝那裡不吃這一套,遂被罷官,再被想起時已經九十歲了。
而作為太守的魏尚,主要工作就是帶兵抵抗匈奴,但僅因為數人頭數錯就被革職,可見當時軍功爵製的地位。
中國軍功爵製從春秋戰國建立,集大成者是秦國的商鞅,一直都是“計首授爵”。首要是“甲首”,必須是敵人甲士的頭,一般的頭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