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國加個點!
經過一個多時辰的凝神思索後,劉毅已經將這幾個問題想的七七八八,他此刻正在帳中踱著步子,對自己的計劃進行複盤,查漏補缺。
劉毅沉聲低語了一句,“首先可以確認,不管李賀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他這次通風報信應該是抱有善意的。”
他這麼說是有依據的,因為不管從哪方麵來看,李賀都沒有理由用這種事情來陰他。
何秩曾評價過此人,典型的空談文人,屍位素餐之輩。但是從這一年多看來,李賀此人雖然能力差,卻不怎麼會爭權,用劉毅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比較佛係。這種性格的人不大可能去為了刻意舔何進而對他出陰招。
現在大部分文人對於何家的態度就是,不得罪也不依附。
不得罪是因為得罪不起,不依附是因為依附外戚名聲不好聽,而依附一個殺豬的外戚,那名聲就直接臭掉了。
所以按照劉毅的分析,正常情況來說李賀這種人應該是默不吭聲任由這個事情發展才對。
但是事實上李賀卻是站了他們這一邊,給他悄悄傳了紙條。在排除了陰謀論之後,那就隻剩下利益論。
如果劉毅部被遣散,那麼北海國的防禦力量會被削弱一大截,本來北海國還在漢軍手上的隻剩下7個縣,北海十八縣,漢軍實際控製的還不到整個北海國的一半。
但是劉毅一個人就攻克了平壽,朱虛兩縣,將7縣變成了9縣,剛好能達到一半的數量,如果加上即將到手,或者可以說已經到手的平昌,那麼實際控製數目已經過半。
這些軍事計劃,劉毅在動手之前都是同李賀報備過的,不然雖然他有著司馬的兼職,但是作為一縣主管,是不能隨意長時間離開管轄之地的。
因此劉毅琢磨了一下,要是他的五千多人被遣散了,不說平壽,單就到手的朱虛、平昌,肯定是要對黃巾拱手相讓的。
那麼李賀李府君治下的北海國,從眼看著從“高歌猛進,賊寇式微。”,又變成了“蛾賊勢大,失地過半。”
這種事情弄不好就會丟官。
其實對於很多文人來說,丟不丟官無所謂的,一言不合辭官的也很多,隻要想當了換個地方照樣當,反正能當官的也就是小圈子裡麵那麼些人。
但是丟官事小,丟麵子事大。
萬一回頭和圈子裡的小夥伴一聚,彆人來一句,“李北海你咋回事啊,怎麼連個小小蛾賊都搞不定啊?還被弄得灰頭土臉的,你這你能力不大行啊。”
麵子往哪放?
劉毅自認為此時的北海國應該是沒有比他這更能打的,隻要他這一支部隊一涼,上麵的情況發生的可能性並不小。
所以李賀偷偷給他報信讓他趕緊想辦法也就可以理解了。當然,以李賀這麼慫,讓他直接明麵上去支持是想都不用想的。
李賀的目的想通之後,對於雒陽來使到了北海是否一定會如李賀所說遣散士兵這種問題劉毅就沒有再去糾結了。
按照他的估計,雒陽來使到了北海後像在齊國一樣遣散士兵的可能性起碼有五成,另外五成中有三成也是會奪過兵權,讓他繼續回去當縣令。
隻有兩成的可能性是到北海另有他事,可是對於較低的概率劉毅不敢心存僥幸,隻當做是衝著他來的。
真是不讓人安生!
劉毅不禁握緊了拳頭,如果真的就這樣讓隊伍遣散,那麼他這段時間的努力就會一遭儘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