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規矩,常朝應該是先由皇帝拋出議題,然後由百官來討論。
但是既然劉宏沒有要拿出來討論的事情,這一步自然就要略過了,聽到皇帝說沒有議題,下方馬上就有一個人離席而出,趨行到大殿中央,先是行了一禮,隨後說道
“臣王複,擬議停征了修宮錢一事。”
所謂的趨行,就是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這是麵對皇帝的禮儀之一,當然也有例外的,可以不需要這樣低頭小步走,叫做“入朝不趨”,這同樣是一種殊榮。
與“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並列的還有一種,叫做“拜讚不名”。
按照禮製,朝會之時對皇帝都要先說自己的姓名,也就是先用“臣某某”起頭,但是也有特殊情況受到禮遇,不需要先說自己姓名的,就是拜讚不名。
這王複提出議題之後,就開始洋洋灑灑的說了起來“修宮錢者,乃”
王複在中間來回踱著步子,情緒激動的說著,下麵不時有官員向他提問,有時還有人粗暴的插嘴將其打斷。
嗬又是這事,朕修個房子就天下大亂了?
劉宏在上麵聽得一肚子火,終於等到這件事情討論結束。
他突然見到一人離席而出,緩步走到了大殿中央,先是拜了一禮,隨後說道“臣有議。”
劉宏見此人出列立刻打起了精神。
因為這人就是唯一同時受到“劍履上殿”、“入朝不趨”、“拜讚不名”在職官員,當朝司空,帝師,楊賜。
劉宏一見到楊賜發言就提起精神是有緣故的。去年黃巾事起,他將當時還是太尉的楊賜罷免。
此後他有一天突發奇想去翻閱以前的奏章,發現楊賜在好幾年前就上奏過,說太平道是禍害,應該及早進行禁止。
但是他自己居然因為玩樂而沒當回事,因此事他對自己的老師楊賜十分愧疚。
他見楊賜隨後說道“北海相李賀奏表,請辭北海相一職,表平壽縣縣令劉毅為北海相。”
作為司空,楊賜的職責之一就是管理奏章,所以他可以挑認為重要的直接在殿上拿出來討論。
嗯?
劉毅?
劉宏一下子來了精神“可是那個率十七騎七日破四城的劉毅?”
皇帝居然知道這個人?
楊賜聞言微微一怔,但是此時不是細思的時候,他頷首道“秉陛下,正是此人。”
殿內轟然就議論開了。
此時知道劉毅事情的隻是頂端的極少數,更多的人是被這君臣奏對弄的一頭霧水。
他們在下麵交頭接耳,互相打探消息。
這也太誇張了!
率十七騎七日破四城?
這劉毅到底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