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慕時托信的地址是雒陽,他卻清楚的記得蔡邕遠避吳會之地十數年,直到被董卓征辟才返回的雒陽,所以直接就把蔡邕的可能性給排除了,心中可惜之餘連名字都沒高興問。
區區一個琴師而已,直接帶回來就完事了,還配一方郡相問姓名?
因為慕時的琴聲後來對他無妄境的修為增幅幾乎等於無,時間一長他都忘了那《凰鳴經》好歹也是個功法,教授慕時的琴師怎麼著都不應該是個無名之輩才對。
現在事實打了他的臉,這個“區區琴師”還真配。
蔡邕對劉毅的愣神施禮倒是不以為忤,他輕笑一聲,對著劉毅說道,“不怪小友,是我不放心這老宅中的數屋藏書,雖然有好友看顧,但是總歸多有不便,因此一直惦念不忘,所以在王甫伏誅之後便潛回了雒陽。”
呃
劉毅聞言有些無語。
這實在是有些作啊!
你當年那一封彈劾婦人、宦官乾政的奏章得罪了多少人難道心裡沒點數?王甫隻不過是其中最厲害的一個罷了!王甫不在了,可是十常侍還在呢!
雖然暗中吐槽,不過劉毅現在也能理解蔡邕的想法。
數屋藏書!
這是啥概念?
萬金不換!
不是比喻上的萬金,而是這些書就真的值這麼多錢。
此時書基本上是以簡書為主,輔助以帛書,再加上極少數優質蔡侯紙的紙書。
現在又沒有印刷,所有的書都是要靠手抄,因此一卷書的價格是很高的,不僅高,買還買不到,所謂“詩書”傳家,這些東西是真的可以當作傳家寶的。
而不管簡書、帛書等很容易蟲吃鼠咬,保存都要講究方法,不僅如此,還要做好防火工作,否則一旦失火,這些易燃物肯定燒個精光。
尤其蔡邕的藏書中肯定有不少孤本獨本,一旦損壞可就失傳了。
劉毅換位思考了一下,如果他遇到這種情況,也會認為即便是好友再上心,肯定也不如自己走心,所以蔡邕寧願冒著風險也要溜回來實屬正常。
想明白蔡邕為什麼會返回雒陽的同時,劉毅也解開了心中的另外一重疑惑。
他研究過,蔡文姬的悲劇就是從蔡邕被董卓征辟回雒陽為官開始的,曆史上說蔡邕本來不想應辟召,但是被董卓威脅“不來,殺全家!”
他當時就挺納悶的,蔡邕明明都已經躲到吳會去了,還會怕董卓的威脅?
蔡邕之所以逃到吳會之地,就是因為怕靈帝聽信讒言下召殺他,可是這也說明了一點,吳會這個地方,隻要關係到位,皇帝的詔命都不好使。
連靈帝都不頂事,董卓這種隻能在雒陽周邊這一畝三分地上橫一橫的貨色應該更沒啥用,蔡邕這個被陽球刺殺了好幾次都不慌的老司機怎麼會被董卓一威脅就認慫乖乖赴任了?
劉毅現在算是想明白了。
原來蔡邕早就回了雒陽,後來估計看十常侍被搞死了,自忖沒了什麼威脅,就沒怎麼再隱藏身份,很可能被董卓發現抓了個現行!
刀架了脖子上,官不當不行!
劉毅對蔡邕的死活其實倒沒那麼上心,不過另外一個人算是他每每扼腕歎息的一個遺憾。
他眉頭微挑,心中心念急轉。
穿越而來,總要做點什麼
蔡琰
不能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