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國加個點!
劉毅眉頭微蹙,關羽所說確實是他沒有考慮到的問題。
相較於西漢的百萬常備軍,東漢光武劉秀為了回複生產力,下令廢除內部郡國的郡國兵,除了邊郡之外,其他的郡國都不設常備軍,隻有在需要的時候才臨時征募。
這也就為啥每個郡國明明沒啥軍隊,但是武庫裡麵都有大批軍械的原因,士兵可以在有需要的時候臨時征募,但是武器甲胄總不能在短時間內憑空變出來。
所以全國的總兵力其實是很低的。
此前朝廷在非戰時狀態下中央軍一萬二,三十六個邊郡共有邊郡兵十四萬四,度遼營、漁陽營等邊防部隊兩萬四,使匈奴中郎將、護烏桓校尉和護羌校尉等率領的異族兵十一萬,加起來還不到三十萬,甚至還不如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兵力多。
即便是在黃巾賊亂後,被蛾賊霍亂的郡得了朝廷募兵的許可,內郡兵迅速增加到了二十萬,朝廷的兵力幾乎翻了一倍,那也才五十萬。
劉毅無奈的扯了扯嘴角,他這一下子就占了十分之一,確實有些顯眼。
但是紮眼歸紮眼,他卻不打算削減兵員。
這麼多兵力是他仔細思量,多方權衡的結果,既考慮了現在的實際情況,又兼顧了未來變化,是他目前可以承受的最優化兵力,輕易變更不得。
現在青州完整掌握在朝廷手中的有北海、齊、平原,三個郡國,其中北海武庫有武備三萬套,平原武庫有武備五萬套,齊國雖然人口最少,但是因為齊國是青州的州治所在,武庫裡麵的軍備卻最多,足有十萬套!
等年後朝廷的正式授權到手,劉毅就可以調用青州全部的武庫,合計十八萬套武備。
劉毅之所以確定征兵五萬這個數字,而沒有設定更高,並非他養不起,去掉了兵器鎧甲的花銷,單糧秣軍資,養兵的花銷其實並不高。
根據前此前朝廷頒布的剿滅黃巾時的政策,允許戰區郡不用上解賦稅,以這個世界比前世略高些的生產力,他光靠征上來的糧稅丁稅完全養得起五萬人。
更不提在戰時劉毅還有權要求讓其他幾個郡就近輜重。
他之所以在有十八萬裝備的情況下,沒有整個六七萬士兵,主要考慮到如果征丁比例再高,青壯太少就會影響到正常的社會運轉以及農耕勞作,才沒有提高征兵的比例。
而且劉毅琢磨著,戰事一起,兵器甲胄的損耗率就會大幅度增加,五萬兵起碼要個十萬套軍備才算妥帖,剩餘的八萬軍備留待以後。
畢竟,劉毅覺著自己不可能一直隻當個國相。
至於顯眼的問題,到需要想個法子解決
劉毅又凝神細細思量了一陣,隨後長舒一口氣。
他沒有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是他把問題本身給解決了。
因為他思考了一會後突然回過神來,兵力過多或許對於其他人而言是個嚴重的問題,太招搖,容易引起攻訐,但是他劉毅其實完全不用擔心。
劉毅嘴角微挑,他驕傲的發現,經過雒陽之行後,在大漢的三方勢力裡,他都吃得開。
宦官勢力完全聽皇帝,隻不過是皇帝的打手而已,而皇帝劉宏對他抱有善意。
外戚勢力表麵上聽命皇帝,實際上靠向世家廷臣,有自己的小九九,但正因如此,何進反而成了他的臂助。
廷臣勢力更不用說,他劉毅明麵上就屬於這一派,直接歸屬於楊氏,而唯一能和楊氏叫板的袁氏家主是偏愛袁紹的袁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