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國加個點!
劉毅壓根就不知道糜竺對他的話做了一番“滿分”的閱讀理解,在報完憂之後,他開始報喜。
“今日一役,我北海軍斬首八千餘級,俘獲黃巾降兵萬餘,兵甲糧秣繳獲無算!”
和剛才的確切傷亡數字不同,畢竟時間有限,所以斬獲數據隻是草草的估算統計了一下,具體的數字還要過個幾天才能出來。
這七千餘殺敵裡麵其實有將近四千是死在一開始的襲營戰裡的,再剔除掉被銜尾追殺弄死的,其實在攻城戰裡麵黃巾隻死了三千多就崩潰了。
不要以為黃巾一萬六千人守城,死了不到五分之一就崩潰便覺得難以理解,這實際上已經是超水平發揮,接近了漢軍精銳的水準了。
如果不是有著“守城”這個心理安慰,按照正常黃巾軍的水平,死個十分之一就會潰散。
因為這次是四麵圍城而攻,所以黃巾軍根本就沒跑幾個,除了一些見勢不妙躲在了邊邊角角一時半會找不出來的,剩下的都已經繳械投降了。
一戰滅敵八千俘獲萬餘,雖然心中已經有所猜測,但是等聽到劉毅親口說出戰果之時下方的一乾文武還是不禁心潮澎湃,個個都是麵露喜色。
就像劉毅前世玩的手遊,拿了一血會很提氣一樣,古代打仗亦是非常講究開門紅一說,如果剛出征就戰事不順是非常晦氣的,而如果首戰告捷也同樣會大大提升士氣。
這頗有些類似這也是先鋒軍往往是全軍戰力之冠的原因,抱大腿打順風仗不僅僅現代人愛,古代人同樣喜歡。
況且。
這不僅僅是關乎輸贏,更關乎利益。
果然,劉毅接下來就開口了。
“諸君此次皆奮勇登先,功勞皆已記錄在冊,待到戰後一並計較。”
眾人聞言皆是微笑頷首,對劉毅所說的戰後計較都沒有意見。
畢竟這是常態。
通常而言,在戰爭期間是極少會有提拔的,即便是有,那也是死了人之後空出位置來,為了便於指揮的例行補替,除了這種情況以及極少數的破格緊急提拔之外,其他的功勞都會等到戰事結束才會兌現。
不止是賞。
就連罰,除了大過,都會等到打完仗再說。
之所以會這樣,完全是因為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而且像劉毅這樣半天破城的終究是少數,通常一場仗是有個對峙,互相尋覓破綻,再進攻的套路,往往是曠日持久的。
而時間一長,往往就會出現有功有過的情況,若是一有功勞就兌現,很可能會出現一會升職一會降職的升降機選手,這也不利於指揮。
因此,默認的規矩就是在戰後功過相抵後再計算賞罰。
所以他們都很清楚,現在隻是因為戰事正在進行才不能把功勞立即變現,但等到剿滅了徐和,劉府君自然會論功行賞。
甚至,功勞高到會突破千石的,府君還會奏表朝廷。
一想到這,大家就充滿了乾勁。
畢竟。
願意出仕的,都是有所求的,不是為名,就是為利,要麼就是有某種理想抱負,但是不管怎麼樣,都是官位越高才越有發揮的空間。
這一點,就連“孔聖人”都不例外。
當然了,漢朝不興個人崇拜,這時候孔子還沒封聖,現在孔子的封號隻不過是“褒成侯”,食邑也就八百石,孔子封聖,那是北魏時期的事情了,現在的孔家也隻不過是個正常的詩書世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