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國加個點!
不得不說,王益對他那些上司們的秉性了解還挺深刻。
在示警號角響起的時候,黃巾的頭頭腦腦們正擠在中軍帳裡,吵得麵紅耳赤,不可開交。
主要的矛盾點正是該如何撤退的問題。
撤退是肯定要撤的,就連那些徐和的鐵杆心腹都沒有留下來報仇的想法,爭論的主要地方在於怎麼撤?撤的時候誰來負責殿後?
或者換一個更直白的說法。
誰留下來送死。
沒錯,在所有人眼中,留下來斷後就等於送死。
不然呢?這麼大的撤退動作根本就不可能瞞得住,漢軍又不傻,肯定會追擊,而為了防止整個大部隊都被追成潰退,所以必須要有人留下來阻攔漢軍的銜尾追殺。
而留下的後果是什麼?
是被那些凶狠的騎兵和更凶狠的劉宏遠盯上,下場可想而知
所以這些頭頭腦腦每一個願意的,因為沒有一個絕對強勢的聲音,因此便一直推來委去,爭吵不休,就這樣僵住了。
不過這些黃巾頭領也知道時間緊迫,再拖下去保不齊就有人放棄士卒親衛孤身溜了,有句話怎麼說來著?“辦法總比困難多”,在吵吵嚷嚷中,他們還真的提出了一個貌似還比較可行的計劃。
將那些被打廢打殘的曲部編在一起,湊出一個五千左右的隊伍,然後由賬內眾人通過猜枚定出這支隊伍的統領,尤其率領斷後。
可這樣做那些被抽到斷後的頭領不還是沒有生路麼?
所以,為了防止被抽到斷後的家夥前腳大部隊剛走他後腳就開溜,他們把徐和那些騎卒的馬給留下了一半,便於斷後的頭領帶著親信逃跑。
如此一來,安全係數就會高上不少,畢竟親衛一般也就兩三百人,足夠他們一人三馬跑路了。
雖然所有人都很眼饞那些戰馬,但是輕重緩急都還分得清楚,大家心中都有數,隻有給帶隊斷後的頭領吃下這顆定心丸,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粗略達成了一致後,便開始猜枚,經過了一番激烈的角逐後,現在還剩下四人,斷後之人就是這四人當中最終輸掉的那一位。
而正當那些已經成功上岸的頭領以一種看熱鬨不嫌事大的心態,在這四人旁邊圍了一圈起哄架秧子的時候,帳外傳來了示警的號角聲。
緊接著,一名黃巾小卒匆忙跑了進來,“報臨淄城中漢軍已經出城,正在列陣!”
劉毅站在軍陣的最前方,身後是已經列陣完畢的臨淄守軍,除去例如城門等重要關節的守衛力量,整個臨淄城的兵力都在這裡。
合四千五百八十九人。
一切皆已就緒。
原本劉毅是打算戰前再挑戰一番,好打擊一下黃巾士氣的,結果事到臨頭才發現,這些黃巾比他想象中的還要遲鈍。
劉毅覺得如果他還按照原幾乎來,大營裡麵的黃巾頭領說不定心中還要謝謝他,然後拖延時間來抓緊進行準備。
所以,臨陣挑戰這個步驟就可以省了。
既然如此,那就騎臉硬上!
沒有進行什麼鼓舞士氣的戰前發言,因為該說的之前聚兵時在大校場已經說過了,現在要做的就隻有一件事。
劉毅緩緩拔出腰間的駁犀具劍,遙指正前方如夢方醒般的黃巾大營,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