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國加個點!
劉備猜的沒錯。
程昱說這句話確實是想讓他知難而退。
因為在程昱心裡,劉備雖然實力強,之前督郵的工作也乾的不錯,但在領軍方麵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尤其是獨自領軍的戰績因為劉備嚴格意義上來說還是個通緝犯,所以劉毅曾經告誡過不要說出曾經的經曆,因此程昱壓根就不知道劉備此前還打過黃巾,甚至還因功得封縣尉。
當然了,或許即便知道程昱可能也不在乎,在其眼中剿滅小股的黃巾那不是有手就行?完全不能反映出什麼水平,其含金量還不如盧植弟子這個稱號。
如果不是知曉劉備師從盧植,程昱根本就不會說這麼多,更不會隱隱的勸誡。
他是看好劉備的,但不是現在,而是看好劉備的未來。
但可惜,他的心意要白費了。
程昱這人,聰明是聰明,但有個缺點,說話太直,難聽。
用彆人的話說就是“昱性剛戾,與人多迕”。
雖然程昱自己覺得說的很委婉了,可聽在劉備耳朵裡卻有點不是滋味。
他感覺自己被看扁了。
如果放在劉毅在這,他絕對不會用這樣的表述來勸劉備。
因為他知道,這很可能會起反效果。
漢朝人非常崇拜個人英雄主義,崇拜到了什麼程度呢?如果一個人乾了很英雄很仗義的事,很爺們的事,哪怕就是違法的,都會受到追捧,甚至官府都會對這些違法行為視而不見。
譬如曹操刺董,被天下通緝,抓到他的縣丞居然因為佩服把他給放了你一縣丞管文書事的有啥資格越職權放人?肯定縣尉乃至縣令默許了。
再如公孫瓚千裡護主,這家夥乾脆就打暈了押送士卒來頂替,這按理說算襲軍,可是大罪,結果呢?揭過不提也就罷了,竟然還因此事舉孝廉!
甚至建安七子的王粲寫史書都用了“英雄體”,書名就叫《英雄記》。
由此可見一斑。
而劉備劉玄德是什麼人?
曆史上對他的評價是“仁義”。
雖然仁可能真不見得,畢竟你不能希望一個最開始是社團大哥的人心中會有多仁,但義這個字是絕對沒毛病的,不管是創業初期的衝鋒在前撤退在後,還是稱帝後發兵為兩個結義兄弟報仇試問哪個皇帝是出兵是要為結義兄弟報仇的?換了彆的給你杯酒就算不錯了,弄死的都有。
關鍵是這種事大家連勸都沒勸,因為都知道勸也沒用。如果真的像有些人所說的早就忌憚關羽啥的,估計那些人精大臣早就出來說什麼“大局為重”、“人主不可怒而興兵”巴拉巴拉
為什麼孫權在明明取勝的情況下還要求和?他膽子小?
不是。
同年孫權緊跟著就複叛曹魏,和曹丕乾起來了。
原因隻有一個,他知道劉備紅了眼睛,都打算遷都,要傾國之力也要決一死戰,他是有抱負的人,所以慫了
而劉備在經曆了一場大敗,又有孫權主動求和的情況下終於被勸住了,可即便如此,其也因為報仇未成,心中鬱結難解,不到半年就病逝了。
老年的劉備尚且如此,更遑論現在還是個熱血青年的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