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的前世記憶中,保存著許許多多關於蘇炳天的賽事數據和小故事。
對於許多非田徑愛好者來說,或許他們隻聽說過蘇炳天9秒83的故事,隻知道蘇炳天是中國短跑的代表人物。
但卻並不清楚,蘇炳天是如何一步一步從不被看好,成長為亞洲短跑傳奇的。
在2013年以前,蘇炳天的最好成績是10秒16,創造於2011年的合肥全國田徑錦標賽,並且這個成績在當時也刷新了國家紀錄。
但當他跑出這個成績後,外界對他的評價卻是:“蘇炳天的極限就是10秒16了,他沒有辦法再進步了。”
為什麼呢?
因為對於不懂田徑、不懂短跑的人來說,他們會覺得蘇炳天的身體天賦有限,身高隻有1米72的他,“可預見”的上限要遠低於章培萌這種身高1米8幾的大高個。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相比於章培萌,蘇炳天其實一直在2012年的冬訓之前,都還沒有接觸過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訓練。
蘇炳天的職業生涯中,一共遇到了兩個對他幫助極大的,能夠稱作為“恩師”的教練。
第一個,是廣東田徑隊的短跑主教練元國強。
從2006年末加入廣東田徑隊,一直到2021年的西安全運會,元國強始終站在蘇炳天身後,悉心培養、耐心教導、不離不棄。
元國強是公認的好教練,儘管輩分極大、資曆極老,但他從來不以此自恃,而是一心一意地為中國短跑奉獻自身。
中國接力隊能夠不斷取得突破,元國強功不可沒。
但元國強這位老教練,也同樣存在著理論知識薄弱的問題,否則也不會執教了蘇炳天數年,也沒能幫他糾正出“自殺式起跑”的巨大問題。
啟動、支撐、途中跑、衝刺,這個在後世田徑愛好者群體中人儘皆知的最基礎的短跑理論,蘇炳天愣是在2012年前往美國冬訓的時候,才第一次接觸到、學習到。
那時的蘇炳天在恍然大悟:哦,原來百米,應該是這樣跑的。
起跑之後不應該立刻抬頭,而是應該壓低重心,利用起跑器助跑所帶來的前衝角度,在更低風阻的條件下進行持續加速。
在美國略微接觸了真正科學的短跑訓練理念、體係後,蘇炳天很快就迎來了進化。
2011~2012這兩個賽季,蘇炳天隻有借助順風和極致的身體狀態才能跑進10秒20,常態情況下的他隻有10.2x的水平。
而2013~2014這兩個賽季,他已經能夠較為輕鬆的在逆風條件下跑進10秒20,自身狀態條件好的情況下甚至能夠跑進10秒10以內。
品嘗到進步的滋味後,蘇炳天的信念更加堅定了,他開始把目光瞄準到隊友章培萌曾經觸碰過的,那個所謂的“人種壁障”——10秒大關!
想要打開10秒大關,必須要在身體素質+技術這兩大方麵,實現全麵進化。
身體素質這方麵好解決,無非就是進行更科學的、更高強度的訓練,將自身的力量、耐力、柔韌、體能、反應等屬性提升到一個新的台階。
但技術的進步,卻是一個大難題。
2013~2014年間,蘇炳天無數次想要嘗試改進自己的技術,但卻發現自己的身體很難將新的技術融會貫通。
就是那種,明明大腦知道該怎麼做,但身體卻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排斥的感覺。
蘇炳天意識到,這是由於他的身體在長年累月的訓練中,已經形成了牢固的肌肉記憶。
如果想要繼續進步,那就必須要打破這已經固化了的肌肉記憶,重新打造100米的技術節奏!
於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改變起跑腳!
當時不管是恩師元國強,還是跟他關係要好的章培萌、謝震葉等人,都勸說他這樣做太冒險。
做個簡單的類比:一個使用右手握拍八年,國內實力保二爭一的乒乓球運動員,為了追求進步而決定改換成左手握拍。
這樣大膽的決定,恐怕強如馬龍,也絕對不敢輕易嘗試。
其實對於更換起跑腳的決定,蘇炳天自己的心裡也是沒底的,他也不知道自己這樣做能不能成功。
並且經過身邊人的勸說,他也開始猶豫了起來。
畢竟,哪怕不改變,他也已經是整個亞洲範圍內數一數二的短跑運動員了,除了卡塔爾的歸化選手奧古諾德之外,鮮有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