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下午17時20分。
漯河體育中心主體育場。
進行到這個時間段,這一日的比賽就隻剩下最後一項還未完成了——男子100米決賽!
和之前想象的不太一樣,女子100米決賽並沒有和男子100米決賽串聯起來,而是間隔了超過半小時。
在女子100米決賽結束後,場地上又進行了男子1500米決賽,和女子5000米的決賽。
這個過程中,不少觀眾都注意到,國家田徑隊總教練馮述勇,指揮了一些工作人員在百米直道的右側乾了一件“大事”:
搭建軌道車!
這年頭,軌道車在國內的田徑賽事中,是相當罕見的東西。
基本除了一年一度的全國田徑錦標賽、全國田徑冠軍賽暨大獎賽總決賽之外,就隻有魔都黃金大獎賽上,能夠見到軌道車這東西了。
但現在,一個小小的全青賽居然能看到這東西,這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這個反常的舉動,立刻就引起了體育場內觀眾們的注意。
對田徑賽事了解較多的觀眾,很快就想明白了。
這軌道車早不搭建,晚不搭建,偏偏要等女子100米決賽之後才搭建,理由已經是再明顯不過了:
為了即將進行的男子100米決賽唄!
兩個小時前的半決賽上,文浩大逆風強開國家紀錄的事跡,到現在還激蕩在人們的心頭呢。
以文浩的性子,休息了兩個小時之後,怕不是又準備著再衝擊一次全國紀錄了。
如此重要的時刻,可不得用軌道車搭載的攝像機,給全程記錄下來嗎?
如果讓馮述勇知道這些觀眾的想法,那麼他一定會笑著道上一句:猜對了,但又不全對。
“在往左一點,對!在往左一那麼一點點!”
軌道車搭建完畢後,百米直道的左側方,黎慶正指揮著胡愷安放高速攝像機,馮述勇也留下來進行了旁觀。
原本終點處是有一個高速攝像機的,但那個高速攝像機隻能用來紀錄選手們的最終成績。
而現在黎慶和胡愷要做的,便是在百米直道的30米處、60米處,再架設兩台連接電子計時係統的高速攝像機。
作用麼,當然是用來記錄選手們的30米和60米分段數據,然後再結合軌道車記錄下來的比賽視頻,進行生物力學分析。
生物力學分析,對於百米項目的科學研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在每秒能夠拍攝上千張的高速攝像機之下,運動員的任何技術動作細節,都能夠準確無誤的被記錄下來,並用以生物力學分析。
生物力學分析的作用,不僅僅隻是得出那麼幾條簡單的60米、60米分段數據,更多的是將精英運動員的優秀技術動作,以論文的形式進行分析、闡述。
過去,中國田徑管理中心以及各大體育學院,也曾對鄭誠、程文忠、周煒等人進行過生物力學分析。
但那套分析理論早就過時了,已經跟不上中國短跑新時代發展的需求,亟需革故鼎新、推陳出新。
此次,由國家田徑管理中心牽頭,清華及北體兩大頂級院校提供尖端設備支持,再由文浩的主教練黎慶來負責生物力學分析,以及論文撰寫。
最終的論文,會直接發表到《體育科學》期刊上,供全社會閱覽、學習。
至於國內的短跑從業人員,尤其是教練員們,是否進行學習,學習後能夠領悟幾分,領悟的內容能夠切實有效地運用到訓練當中,就全憑個人了。
15點30分!
體育場內,目前國內最優秀的八位20歲以下的男子百米運動員,正在各自的跑道上站好,進行著最後的準備活動。
在確定所有選手都完成賽前準備後,賽會廣播便開始正式向全場觀眾進行運動員介紹。
『第1道是來自廣東隊的蘇炳天,他是本屆全青賽男子100米項目中最年輕的一個選手,目前還未滿17歲。他的個人最好成績是10秒59,半決賽晉級成績10秒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