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唐送外賣!
王珪隻能耐著性子,給王嫣然解釋了一遍其中的貓膩,以及宮保那小子打的小算盤。
其實以縣衙那每人十文銅錢的標準,卻也不是不夠吃,但也僅能讓縣衙裡百多名書吏、衙役混個飽而已,至於油腥,那就不用考慮了。
畢竟如今大唐的糧價是三百六十文一鬥,一鬥也就是十斤,勉強夠成人吃二十天左右。
而一名衙役二十天的夥食費,不過才二百文錢,遠遠不夠縣衙采買稻米。
故而如果按這個標準,縣衙裡的夥食就彆想吃什麼大米,隻能采買便宜的粟米充饑。
至於肉食,那就更是想都不用想了。
其實大唐絕大多數的縣衙,皆是這般狀況。
那些普通縣衙的衙役,若是當初遇到了宮保,是絕對不可能嫌棄吃的是什麼豬肉。
能夠吃到葷腥,便已經相當不錯了,還敢嫌棄是豬肉,那是要被天打雷劈的。
而成都縣的情況卻是不同,作為全天下最富庶的四座城池,縣衙的衙廚,有著眾多商賈富商的“捐贈”。
而宮保若是接管了衙廚,那些“捐贈”來的食材如何處理分配,自然也是由他做主。
要知道,僅僅是那些食材,其價值恐怕每月就不下百貫。
所以宮保等於空手套白狼,白得了價值百貫以上的食材,而付出的成本,卻也不過是三四十貫而已。
這種情況下,他居然還好意思,去向王珪討要那三四十貫銅錢,不被王珪教訓才怪了。
其實這一點,宮保自然也是心知肚明,他與王珪那般說,也隻是故意與自己師長逗悶子罷了。
搞定了衙廚,今後不用再每桌席麵,給縣衙上繳一貫銅錢,宮保自然心情大好。
宮保倒也沒著急趕去大都督府,而是先回了趟東廂房,讓阿娜妮去幫自己找來一些物件,在屋內搗鼓了小半個時辰,才出了王珪府邸。
宮保徑直去到了河邊,伸手叫來了“出租車”搖櫓船代步,去往大都督府尋高士廉。
雖然背負著六百貫的欠債,不過宮保卻也不願意為了節約那幾文錢,而累著自己。
不得不說,如今大唐的成都縣,這搖櫓船可是比後世的出租車坐著還方便舒服。
不僅可以欣賞沿途的風景,而且還不堵車,可謂是絕對綠色環保的交通工具。
唐時,成都縣分為子城與羅城兩部分。
子城即為內城,羅城是外郭城。
成都縣的縣衙位於羅城內,而益州大都督府,卻是坐落在子城中。成都縣的子城與大唐的其他城池類似,都位於外郭城的正北方向。
而子城與羅城之間,除了城門與陸上道路外,也同樣有河流水道溝通其中,甚是方便。
小半個時辰後,搖櫓船便停在了子城益州大都督府的附近。
宮保禁止行到大都督府前,求見長史高士廉。
益州大都督竇軌,雖然位高權重,手握益州軍政大權。但在大都督府中,真正管事的,卻是都督府長史高士廉。
長史判都督事,乃是大唐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