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個晚上,新聞裡播出一條令廣大群眾欣喜的新聞。
內容如下:
《於68年年底,國內公債已全部還清,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強大的獨立的社會主義國家。》
何雨柱向李想問道:“這意思是咱們以後是不是再也不用賣糧食還錢了。”
“那倒也不是,該賣還是得賣,我們國家還有很多需要花錢的地方,而這個錢得用外彙支付。”李想給大家解釋道。
話說完,他停頓了下,又添了一句。
“但是像以前那樣拿票都買不到東西的日子,應該是不會再發生了。”
李想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得到消息,咱們自行設計、製造、安裝的大型氮肥廠——河北化肥廠三期工程已經順利完成
它的完成,標誌著我國氮肥工業達到了新水平,今後我國的尿素生產技術也將躍入世界先進行列中。
這對其他行業的好處暫且不表,起碼對農業發展來說,是得到了史詩級加強。
。。。。。。
近日他的母校承接的一個國家項目,力邀他的參與,讓他隻能暫停了手中的研究,把訣事權移交給了孫國慶。
150工程,是國家為了開發石油,由石油部、四機部共同設立。
研製單位包括bj大學、四機部(即電子工業部)738廠、石油部、地質部的有關科技人員、管理人員和工人。
150工程又稱150計算機。
這是國家首次為了開采石油,而下定決心研發的大型計算機。
上麵對它有五個關鍵性要求。
1)運算速度浮點運算每秒100萬次;
2)采用集成電路和厚膜電路;
3)是一台通用計算機,並在此基礎上能不斷添加和更換新設備,發展新算法;
4)采用先行控製、交換器、多存儲體並行調度、加快算術運算、指令重迭執行等新技術;
5)在硬件上引入多道程序技術,提高並行處理能力,為發展操作係統軟件新技術提供條件。
李想因為本職的主戰場機械專業,多多少少要跟計算機運算搭點邊。
所以對目前國家的計算機水平,還是有點數的。
比起後世個人電腦方麵的技術落後,在大型計算機上,咱們國家對於相關的研究,一直保持高度重視,再難的時候都沒有停下過。
可以說,在大型計算機上,我們的技術也沒有比彆人差什麼。
從最早56年開始,夏培肅先生完成了第1台計算機的設計工作,和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電子計算機的原理講義。
此後每隔一兩年的時間,都不斷的有新成果出現。
57年,哈工大研製成功第1台模擬電子計算器。
58年,第一台實體機103型號問世,運行速度每秒1500次。
59年,升級版104型號問世,這時運行速度已達到了每秒萬次。
60年,第1台通用計算器107型號。
63年,第1台大型晶體管電子計算機109型號。
64年,441b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
65年,第1台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djs-2““型操作係統編製完成。
67年,新型晶體管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誕生。
如今到了69年1月份,bj大學作為主研單位,接到了150的任務。
此時的學校裡並不清靜,但在各大單位的密切配合下,硬是開辟了一片“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