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邊,山海關。
京師傅陷落的消息也傳到了此處的駐紮的吳三桂部。
“父親,如今京師陷落,李自成勢大。大明恐怕完了!”
“關外的韃子們又蠢蠢欲動。”
“我們該怎麼辦?”
其子吳應熊在一旁開口,麵色十分焦灼。
遼東總兵吳三桂為一方封疆大吏!在原本曆史上清軍入關,主宰天下,他在其中取得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正是他打開山海關,放清軍主入關的!
不過此人雖說談不上對大明多忠誠,但也不至於是明晃晃的反賊。
如果是走投無路,他也不會直接投降滿清,做韃子的走狗。
正如曆史上,他左右觀望,不信任朝廷,不信任崇禎!
但也直到京師陷落,崇禎自縊,一月多後,才開始向李自自成投誠。
而與李自成決裂後,自身有了滅亡之危,才最後投向了滿清懷抱額,想要依仗滿清來對付李自成。
、“父親,我們的家族親眷可都在京師。”
“如今京師已被闖軍占領,聽聞那李自成對投降將領十分優待。”
“便是那唐通都被封為了定西伯...”
吳應熊開口對其父說道,很顯然他已經動了倒向闖王李自成的念頭。
然而吳三桂卻是搖了搖頭:
“在等等看,再等等看!”
“天下大勢還未明朗。”
“京師陷落,但皇上畢竟逃出去了,大明還沒有完......”
縱使這一次沒有奉命入京勤王,吳三桂一直呆在山海關。
但不到最後關頭,他還是選擇觀望,謹慎處事。
然而就在這時,突然有兵卒來報。
“啟稟大人,外麵一位黑衣僧人,還有幾名錦衣衛求見。”
“他們還帶來了許多車的東西,似乎是輜重糧草。”
黑衣僧人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但錦衣衛的分量還是有的,更何況人家還帶了很多東西。
不管是什麼,哪怕僅是能喂牲口的草料,都是在這關外苦寒之地所急缺的。
“快快有請!”
吳三桂沒有怠慢,然而等見到來人後,他卻不由有些皺眉。
一眼就能看出黑衣僧人氣度不凡,絕非普通人!但這麼一號人他卻沒有聽說過。
最關鍵的沒聽過,卻覺得對方有些麵熟!甚至身側的錦衣衛都讓人有種麵熟之感!讓人覺得十分古怪。
“在下知曉總督大人心憂何事,或許可以幫大人解憂一二!”
黑衣和尚開口就如此說道,麵色平淡,但隱隱透著幾分神秘莫測。
“吳氏親族不要擔心,入京應當已到達南都,妥善安置!”
聽聞此話,吳三桂悄悄鬆了一口氣。
親族被握在彆人手上,縱使對方沒做什麼,但自己的各種行為卻不得不考慮家人親族的安危了!
等等...吳三桂突然意識到了什麼。
“我吳家的親族到了南都,那陛下豈不是...?”
“我大明天子自然是沒事!大明江山仍在!”
黑衣和尚氣定神閒,緩緩吐字道:
“賊寇占據京師不過是一時權宜之計,我們不是敗退,而是主動讓出了京師。”
“要不了多久不僅京師會重歸大明之手,逆賊也會無絲毫立錐之地。”
暗戳戳敲打幾番對方,黑衣和尚姚廣孝更是手指外賣麵的列列車架。
“此外,我這趟來,還為總督大人帶來了五百萬軍餉。”
“以及充足的糧草!”
“想來不僅可以消解軍中士卒長期拖欠糧餉的不滿,還可以大肆擴軍一番!”
“便是打了勝仗,犒賞將士也不愁沒錢可用!”
這話一出,吳三桂霎那間瞪大了雙眼。
這麼多,不是在開玩笑吧?
在山海關抵禦外敵那麼艱難,乃至於曆史上後來抵抗敵寇。
未嘗就沒有大明苛待武將官兵的原因。
乃至於這些年陸續投降於滿清的將領乃至於幾十萬邊軍士卒,都與此有重大關聯。
武將不被重用,乃至於被帝王猜忌,一不小心就有性命之憂。
孫傳庭如何,一心為社稷抵抗賊寇,結果被君王猜忌,屢次蒙受冤屈,最後更是在糧草不足,士氣低落的情況下,奉帝王命令出關倉促迎敵,最後死於潼關。
普通士卒也是,因為國庫空虛,糧餉拖欠,普通士卒平日飯都吃不飽,又談何英勇殺敵,忠君報國。
而另一邊,隻要投降了,無論是闖王給的高官厚祿嗎,乃至於韃子給的待遇,都比末期的大明強多了。最起碼不會讓將士餓著肚子打仗,打敗就要責罰!
正常曆史上大明與其說是亡於外敵,其實更多的亡於內部!
又不給馬兒吃草,又想要馬兒跑!
“這位大人,今日攜如此多的糧草輜重前來,吳某感激不儘!”
一聽錢糧管夠,親族被帶走,安全無憂,吳三桂一下就精神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今京師陷落,敢問陛下的意思是否是需要吾整頓兵馬,帶兵南下勤王!”
“幫我大明奪回京師!驅逐闖賊!”
皇上離去不忘將自己的親族和其他朝廷要員同等看重,一並帶到富庶的南都。
這就是君恩!
更何況現在巨額的軍餉糧草到賬!
便是一向喜歡耍滑頭,保存力量的吳三桂也有了戰意。
“不用!闖賊之禍要不了多久陛下定會親率大軍平定。”
“你部隻需要在有充足的糧餉輜重情況下,擴編大軍,牢牢抵擋住建奴進犯,不讓韃子入關即可!”
“並且需要你誓死抵擋的時間恐怕也不會太久。”
“待闖賊平定,陛下必然很快就會北征賤奴!”
吳三桂立刻恭敬回應:“必不負皇命!”
守住山海關,抵擋建奴本來就是他的職責所在,他也儘這份職責許多年了!不算什麼額外任務!
嗯...等等,有什麼地方不對勁!
這和尚剛才是不是說陛下要親征闖賊,隨後又要親征建奴?
不要胡來吧,上一個親征的皇帝還是英宗朱祁鎮來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