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吳有性聊到,關於醫學問題,崇禎想到醫藥界裡,一個很重要的東西——灑精。
這個時期酒精,也是最容易製取之物。
比酒精消毒能力,更好的東西是——碘伏,要說能不能做?能做。
但成本恐怕極其昂貴,要先將海帶曬乾,然後煆燒成灰,將海帶灰泡水後加入氯酸鉀。
用鹽電解,便可得到氯酸鉀,析出碘單質後加入蒸餾水,便是粗製碘伏。
但這中間有個缺陷,十斤海帶做出來的碘,僅夠一個小創口使用。
要真是戰場之上大麵積創傷,恐怕得幾百上千斤海帶,才能勉強夠一人使用。
真要是大規模戰役,在傷員較多的情況下,粗製碘伏根本無法滿足需求。
除非在維多利亞智利)找到碘礦,電解就能得到碘單質,加入蒸餾水就是碘伏,且純度極高。
既然碘伏做出來不劃算,那就製取酒精。
酒精除了容易獲取之外,還有一個就是容易保存,隻要相對密封的環境就行。
這增強了長時間,遠距離運輸的可行性,現在的後勤壓力,要遠大於後世。
唯一算不好的一點,就是酒精對外傷創口,有極強的刺激作用。
但就算痛死,那也好過感染而死吧,更何況不一定會痛死,但感染的話那幾乎等於必死。
酒精製取極為簡單,對白酒再次蒸餾就行。
在崇禎時期,華夏的蒸餾酒,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
相較於後世高度酒,可能還未達到五十多度,六十度左右的白酒,但四十度還是有的。
眾所周知白酒就是,乙醇跟水的混合物。
乙醇跟水的沸點不同,在標準大氣壓下,乙醇的沸點是78.37c,水的沸點是100c。
可以在低溫加熱狀態下,讓乙醇先蒸發成蒸氣,再冷凝成液態便是酒精了。
但可不要小瞧了酒精,這玩意不是越高度數越好,想要起到消毒殺菌的作用。
最好的酒精度數,在七十五度左右,度數太高則會在病菌表麵,形成一層蛋白膜。
使酒精不能進入病菌內部,就無法有效殺滅病菌。
其實這個時期,戰地軍醫是會用,高度酒來為傷口消毒的。
但因為酒精度數不夠高,消毒能力大打折扣罷了。
受限於如今沒有酒精測量儀,想憑經驗蒸餾出,七十五度左右的酒精,那幾乎不太可能。
隻能將四十度左右的燒酒,經過一次蒸餾,和二次石灰乾燥。
讓酒精度數保持到,九十二度到九十五度左右。
然後按四兩九十五度酒精,兌一兩蒸餾水,度數就很接近七十五度了。
《天工開物》有記載,明朝時期就已經,有人開始使用石灰,實行乾燥除濕了。
那麼理論可行,就開始試製了。崇禎擺駕去了光?寺,下屬的良醞署。
到這一看便大失所望,良醞署的釀酒方式,還在采用傳統發酵法,沒辦法隻能去民間看看了。
崇禎記得上次在酒肆,是喝過一次燒刀子酒的,當初喝的時候就感覺。
那度數應該在,三十五到四十度左右,既然皇室沒辦法生產,那就找外麵的人來。
這玩意並沒有多高利潤,就算以後軍方采購,那也沒多少銀子。
想到此處,崇禎找來了李若璉,再次稍微易容後,回到了當初那說書酒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