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眾人都過來後,李定國道:“你們且好好看著!”
說罷,指揮幾人在一低窪處,又開始刨起了沙子。
之所以重新來一次,隻為完整的向百姓展示,如何挖坑多久出水。
士兵一邊挖,李定國則在旁邊解釋道:“凡有鐵器、石板均可取水。”
“一是要找沙地低窪處,挖一深坑半人深為宜。”
“二是要選鐵器,鐵比銅、木更易凝水。”
“三是要將刀身懸空,掛於坑洞中間,水珠才好彙聚滴落。”
“四是要備好容器,陶碗、陶甕都行,陶碗儘量離刀尖近點,防止水珠滴落時濺出去。”
“五是要有耐心,夜越深露頭越重出水越多,天明前是取水最佳時間。”
裡正聽得極為認真,身後的幾個村民,也不自覺圍攏了過來,眼中燃起了久違的希望。
一個半大的機靈孩子,不一會抱來一把缺口柴刀,和一個破了口的瓦罐。
也是有樣學樣的開始挖坑,然後將柴刀懸空,掛於破瓦罐之上。
此刻正值深夜露氣極重,靜待片刻便開始響起,水珠掉落的滴答聲。
當破瓦罐被端出來時,底下薄薄一層清水,在月光下熠熠生輝。
待直觀的看到水後,百姓們開始歡呼,他們終於不用再渴死了,這怎能讓他們不開心。
李定國補充道:“若村中有大的石板或鐵鍋,置於陰涼坑洞深處,凝水則會更快、更多。”
“謝將軍活命之恩!”
“謝將軍活命之恩啊!”老漢帶著村民撲通跪下,咚咚磕頭。
這裡連年大旱水比油還貴,這一線取水的生機,比金子還要金貴!
裡正磕完抬起頭,詢問道:“敢問將軍名諱,我等好為將軍立祠豎碑,為將軍祈福!”
李定國笑著搖頭道:“諸位鄉親快快請起,此乃舉手之勞,能解燃眉之急便好。”
“此法所得之水量雖少,但勝在乾淨可救急,鄉親們需牢記,取水、盛水器具需乾淨。”
“切莫因飲用汙水,反受其害就得不償失了!立祠著碑之事便不需要了。”
李若璉走過來道:“裡正所言不差,活命之恩大於天,李將軍傳下此法活人無數。”
“此乃功德無量之舉,民間立祠感念將軍恩德,亦是天理人心”
“祠名‘感恩’‘澤民’未償不可,皇上自當體察民情,本官想來這不涉僭越。”
他這話既是給李定國解圍,也是說給裡正和百姓聽的,此乃‘功德祠’並非‘生祠’。
兩者性質有本質上的區彆,功德祠重要紀念功德本身,李若璉知道他是怕逾製。
《大明會典》規定,百姓祭祀對象僅限帝王、先賢、忠烈及有功德於民者,還需是逝者。
但到了這個時期,皇帝漸漸放開了這條,民間多有功德祠。
如戚繼光、李成梁在世時,百姓就為其立了祠,隻是百姓會避免‘生祠’,改名叫功德祠。
就這樣,曆任帝王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未嚴令不允許,也不阻止百姓立功德祠。
裡正眼裡閃動著淚光道:“大人說得是!大人說得極是!小老兒省得,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