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作為一種戰略物資,對北方各部管控是極嚴的,糧食輸入肯定是不夠吃的。
這就造成了,蒙古各部常年劫掠邊境行省,這與生產力低下也不無關係。
天災致使糧食減產,大明都不夠吃更彆說賣到北邊了,晉商也不是沒搞過買軍糧。
但是邊軍時常嘩變,最後被迫降低了軍糧部份,轉而從地主手上收購糧食走私出去。
晉商八大家便是靠著邊境走私,賺了個盆滿缽滿還不用繳稅,無形中朝廷成了大冤種。
崇禎之所以這麼乾,就是打破這個格局,糧食你不貿易給蒙古各部。
他們就縱兵進關劫掠,與其讓商人賺走這個銀子,還不如官方通過互市來賺銀子。
以前是蒙古與建奴聯合,進關劫掠黃金、白銀、珠寶,再找八大晉商買糧食。
吃完了再次循環,那麼好!形成完美閉環了,朝廷與百姓倒成了受害者。
與其進入死循環,還不如主動打破這規律,將糧食與戰馬掛上鉤。
你蒙古不是想要糧食嗎?那好,也不苛刻拿戰馬來換就行,價格嘛自然是朝廷來定。
蒙古有足夠的糧食吃了,部落的子民自然不會願意,再冒著生命危險入關劫掠。
朝廷獲得了戰馬,蒙古獲得了糧食,事情就這麼解決了,這不比打生打死好嗎?
至於大明境內會不會缺糧食,不遇到全境範圍的天災,其實是不太可能缺糧的。
崇禎圈禁了三個藩王,查抄了所有寺廟的隱瞞田產,把北方各省所有和尚圈養起來。
如今,崇禎手上的土地,都有近十萬頃1000萬畝),產的糧食夠一百萬人吃三年。
當然,這些土地裡還要剝離,佃農耕種的那部分土地,有近五萬頃是由佃農種的。
那剩下的這五萬頃地,就是三王與勳貴們,強行征用衛所兵種的。
不給工錢的那種,白得糧食還有免費勞動力,這在以前是再正常不過之事了。
自從,三王和成國公被圈禁後,各地藩王和勳貴都老實了不少。
難道,外麵逍遙的日子不好過嗎?非要去鳳陽守陵才安心?再傻的人都知道趨利避害。
這裡麵,張之極就是典型代表,他這一年努力整頓京營,得罪了不少勳貴和士紳大族。
他也是怕死,徹底倒向了崇禎這邊,將張府幾百年兼並的土地,全部都交給了崇禎。
崇禎高興之餘,賞賜了其十萬兩銀子,土地也有近萬餘頃。
如今,崇禎成了全大明最大的‘地主’,當然啦!他收的佃租低得跟正稅一樣。
佃戶們感恩戴德的同時,願意幫其免費種上一些土地,其餘部份交給了流民去種。
管吃管住先種幾年地,之後政策調整再行通知,崇禎故意將消息泄露給流民。
隻要安心種好這幾年地,保不齊今後土地免費送給你們,這下流民有盼頭了更賣力了。
解決了三十餘萬流民的生計,收獲糧食近六百餘萬石,除掉消耗還能結餘四百餘萬石。
正好拿來跟蒙古人換戰馬,還能供給邊鎮軍隊的糧食,夠百萬大軍吃半年還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