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隻是過來看看,並未在錢莊過多停留,他還要去王莊灘去看看。
周掌櫃每年的薪酬越來越高,同時要管的事情也越來越多,崇禎也考慮過給他官職。
但深思熟慮後還是覺得,暫時可能還不到合適的時機,朝臣反對的那關就過不去。
連夜趕到黃河邊,王莊灘這邊今年並無急流,隻能算勉強有水在流動。
河底的礁石都露在外麵,黃守才在岸邊領著流民們,挖了條簡易的水渠人為造了落差。
總算是勉強推動水力鍛錘,那龐大的水車動了起來,錘頭上夾著塊低碳鋼。
緩慢的敲打在鐵砧上,匠人們將燒紅的鋼塊,不斷調整姿態鍛錘著。
旁邊還有裁剪好的鋼片,有匠人在冷鍛塑型整平,敲成些微的凸麵才更好。
隻是能將生鐵,炒成低碳鋼的匠人並不太多,主要還是經驗不足的方麵。
鋼材含碳量無法檢測,隻能憑匠人肉眼經驗辨彆,搞不好就炒成了中碳鋼或高碳鋼。
可能很多人對高碳鋼沒概念,少林寺鐵頭碎鋼條那個,那就是高碳鋼條。
脆得跟鍋盔差不太多,稍一用力就能碎成幾塊,那是不適合做甲胄跟冷兵器的。
低碳鋼可以冷鍛,就是完全冷卻狀態硬錘,這樣方便調整甲片的形狀。
因為低碳鋼的延展性低,怎麼錘它也不會變大變薄,大型水力鍛錘隻能錘個大概厚度。
成為最終的紮甲所用的甲片,還有加熱打孔、裁剪、冷鍛塑型等工序。
旁邊還有匠人負責,將一片片甲片串聯起來,組裝成一件件的甲胄。
紮甲是分很多部份的,護腿、裙甲、身甲、護臂、護頸等,都是由麻繩串聯而成。
這種鋼片錘製得極薄,有一套完整的甲胄已經做好了,崇禎讓人開始往自己身上套。
他想試一下這種甲有多重,全部穿戴好崇禎原地跳了跳,細細感受著身上甲胄的重量。
約摸在二十多斤的樣子,甲片厚度大概在一毫米多點,厚薄相差都不是太大。
彆小看這個時期的匠人,彆看現在沒有毫米這回事,他們的眼睛跟尺子沒區彆。
熟鐵片做的紮甲,厚度大概在兩毫米左右,其實熟鐵和鋼密度差不多。
主要是用低碳鋼,能減少一半的厚度,整套甲胄輕了有一半多點。明代出土甲胄46斤)
防護能力隻強不弱,卻更為輕便能節省士兵體力,戰馬穿上具裝甲胄能沒那麼快累。
整套人馬具裝甲胄,重量大概在一百一十斤左右,用低碳鋼來做能銳減至五十多斤。
隻是,崇禎打算給戰馬再添個保護,隻是一直沒有做出合適的成品來。
崇禎打算給馬腿也套上甲,嶽王爺的背嵬軍打金軍鐵浮圖,就是用的鉤鐮槍砍馬腿。
但是,這玩意是真不太好做,要能做出來金國早就做了,馬腿是會大範圍活動的。
試過做成短截綁在馬腿上,但是很快就掉下來了,又試了做成簾子狀也不行。
馬被甲片打在馬腿上,有些戰馬會產生猶豫情緒,導致減速有的甚至會停下。
測試過幾次後,崇禎還是放棄了,今日過來主要是看看,保護士兵的紮甲。